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诗鉴赏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4-05-11

严蓉

摘 要:古典诗歌文化内涵深厚,常常展现给人一种朦胧美。通过引导学生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了解作品、作者的相关情况,抓住诗歌的题目注释,对词、句进行品味,体会诗中的情感、意境及其藝术手法的效果,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关键词:古诗;鉴赏;情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沉浸在诗词天地中,我们可以寻找心灵的净土,可以流连优美桃花源,可以窥见历史的变迁。可以说,古典诗词就是一片烟雾缭绕的仙境,朦胧中蕴含深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曾告诫他儿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并说:“不学诗,无以言。”[2]诗歌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始终闪耀着诱人的光芒。《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3]

在现如今的中考中,古诗鉴赏又是一个必考考点,每年得分率一直较低,甚至于有些学生练习了大量的诗歌考题也不见成效。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古典诗词鉴赏做一些简单阐释。

一、了解发展,明确特点

文学史上古典诗歌不计其数,但是历朝历代诗歌却有着自己的特点。从体裁上,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对诗歌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写作形式内容多样。很多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随着诗歌的发展,古体诗逐渐出现一些创制诗体,如楚辞、汉乐府、魏晋时候的建安诗歌等。

近体诗多是唐以后的诗歌,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更讲究形式、音韵。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诗歌流派也逐渐增多,如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晚唐开始产生词,在宋朝开始兴盛。到了元代,曲开始盛行,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二、掌握分类,把握内容

古体诗因为其特定朝代规格不一,所以内容较为多样化。但是近体诗从题材上却有着较为明确的分类。下面根据诗歌的题材简单概括诗歌的内容。

咏物诗主要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边塞诗主要通过对边塞风光、战事的展现,表现对自己、戍边战士、国家的一些感慨。如戍边的艰辛、征途的孤寂;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痛苦等。

送别诗主要通过描写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山水田园诗主要通过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一些感慨,如追求自由闲适等。

怀古咏史诗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对历史、国家、自己功业的感慨。如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常常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

讽今。

行旅诗多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多表现妇女对出征、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家中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宫中女子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

向往。

三、巧妙分解,体悟情感

我们对古典诗歌有了上述了解、积累之后,面对一些具体的诗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三看一读”。“三看”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一读”即读诗文。

看题目,可以帮我们了解诗歌类型及写作内容。如《咏梅》王安石,从题目可以看到写作内容是梅花,也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咏物诗。

看作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整体风格。如《饮酒》陶渊明,一涉及陶渊明的诗歌,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他是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表现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看注释,有一些诗歌蕴含着特定的时代内涵或者作者的特别经历,这些就一定要借助于注释来了解。如《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诗人被贬的经历,自然就和贬谪后的漂泊、孤独、思乡联系在一起了。

读诗文,按照“意象—意境—情感”的步骤来进行。特定意象有其特定的内涵,如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歌情感的抒发在诗文中常常有三种表现形式:诗中有明确的情感字眼,如《苏幕遮》范仲淹“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明确地传达了羁旅愁思,思乡情怀。借景来抒情,如《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全诗都是对山中幽美景色的描绘,可以窥见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借助注释来抒发情感,如《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从注释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仕途失意、流放”这些情感字眼。

古诗鉴赏是一种感悟能力,诗词的意境深远,远非寥寥的几百字能深谙其精髓。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参考文献:

[1]吴维中,等.中国古代文论选[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04.

[2]毛亨.魏古注十三经·毛诗[M].中华书局,1998-01.

[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编辑 郭小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