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写作,不妨『微而真』

时间:2024-05-11

◇赵 娜

教育写作,不妨『微而真』

◇赵 娜

初登讲台时,耳边常常回响高万祥先生的话语:“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一晃二十载教育生涯转眼而过,最值得欣慰的也莫过于教育写作了,尽管我没有成为卓越教师,但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乐,正是以教育写作为伴,才使我每一个庸常的日子充满着美好的情趣,充盈着收获的快乐。

最近几年,总与不少教师谈论“教育写作的技巧”,多数教师也有着高涨的写作热情,谈论起教育名家如数家珍,交流起教育思想侃侃而谈,但每每写出文章来总有“华而不实”之感,甚至带有“故弄玄虚”的意味。殊不知,一线教师的写作切莫追求“高大上”,不妨从身边的教学故事出发,拾起最有感触的教育灵感、最接地气的育人思考,将之细细梳理,慢慢过滤,轻轻叙述,便能形成一篇篇有温度有见地的教育佳作。

前不久,我作为评委参加了一次“班级叙事写作”的评审,不少教师大谈治班理念,文字看似洋洋洒洒,却无扣人心弦之感;还有些教师刻意渲染师生故事,表面真挚感人,却有浮光掠影之意。清晰地记得,那次大赛脱颖而出的特等奖佳作是一篇清新灵动的日常叙事《一扇玻璃门》。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班级小书柜的木门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攻击,“伤痕累累”,令这位教师大伤脑筋,三令五申地批评教育,却于事无补。无奈之中,教师灵机一动,决定将这扇木门换为“玻璃门”,无疑玻璃门更易损坏与破碎,但结果那扇玻璃门一直完好无损,仿佛就是教室里一面文明的镜子。更重要的是,从这扇普通的玻璃门里,孩子们找到了久违的尊重与信任。不难看出,这篇文章虽然切口微小,但立意深远,尤其是结尾处的升华之笔,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以小见大”的教育写作境界。

一直以来,对著名作家罗兰的这句话感触极深:“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那么,教师的生命成长无疑是更鲜活、更灵动的,因为我们身边相伴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立体多元的教学。那么,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不经意间的细节都是下笔的“好素材”,课堂上随机发生的小插曲,课间突如其来的小风波,师生目光相遇的默契,作业本上无声的鼓励,活动中彼此的亲昵,乃至一件小事引发的懊悔、伤痛乃至反思,都是教育写作的“源头活水”。

清晰地记得,我在班级管理中,以前总是强制地命令孩子“一定”“必须”,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变得平和而温婉,便改变了教育的方式,脱口而出的往往是“请大家”“提醒孩子们”“千万记得”,师生关系便更加融洽与和睦,于是便诞生了文章《一句口头禅的改变》。还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一向很优秀的一个学生由于紧张发挥失利,回答问题磕磕巴巴,那一刻我冷静而温和,给予这个孩子特别的指导和鼓励,从而将课堂上的失误演绎为生成的精彩,于是灵感迸发,写下了《公开课上,蹲下身子又何妨》的小文。恍然大悟,教育生活的“微写作”不是弱小,不是卑微,而是细致,而是常态。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文章,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深奥的技巧,没有华丽的语言,撷取的是真实的故事,表达的是真切的感受,折射的是真挚的情感,正是这份“微”与“真”,最能触动心灵的柔软,最能引发精神的共鸣。

有人说,写作是一项伟大的能力。的确,教育写作体现着一个教师的观察、思考、表达、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更是体验生活、反思教学、提升素养、重塑自我的过程。为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有拿起笔的勇气,都要有敲击键盘的坚持,不妨先把步子迈得小一些,把视角定格得近一些,从“微而真”开始,写多姿多彩的教学故事,写酸甜苦辣的教育人生。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昆吾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