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执教/袁莉华 评析/王 露
图文结合 关注细节
——绘本《大猩猩》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袁莉华 评析/王 露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本绘本。读过绘本吗?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绘本?
生:就是有图画和文字的书。
生:是很有趣的故事书。
师:是的,绘本就是每页都有图画的故事书,甚至有的绘本只有图画没有文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绘本名叫《大猩猩》。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读一本书,都是从头看到尾,今天我们变一变,来猜着读,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一起来猜一猜。
一、读着封面我会猜
师:先来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觉得这本《大猩猩》可能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
生:大猩猩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生:大猩猩和小女孩友好地相处。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他们两个在树枝上荡秋千,玩得特别开心。
师:以后读绘本,就可以像今天这样看看封面猜一猜,这样你一定会有不少发现。
二、读着故事我会猜
师:猜测更进一步,读着故事猜一猜。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故事中间的两页。谁来读一读?
(出示)
(两生读)
师:这两页告诉我们什么?
生:大猩猩准备带安娜去动物园。
师:故事在这之前会讲些什么呢?谁来猜猜看?
生:安娜的爸爸本来答应带她去动物园,可是后来有人打电话来,爸爸妈妈临时有事,就没去成。
师:从这两页中我们知道故事中一定有一个人物——
生:爸爸。
师:我们还能读出安娜一直有一个想法——
生:想去动物园。
师:我们一起来印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出示)
(生读文字)
师:老师要给同学们点赞,都被你们猜到了。咱们接着猜,之后的故事又会怎么发展呢?
生:大猩猩带安娜去了动物园,他们很开心。
生:他们有可能在路上碰到一些事情。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看——
(出示)
(生读文字)
师:读书的时候,如果注意书中的蛛丝马迹,就能猜测出故事的起因和发展。
三、读着图画我会猜
师:读绘本,不仅要看文字,还要看图画。猜测再进一步,读着图画猜猜看。
(出示)
师: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每幅图都画的是安娜和大猩猩。
师:一幅幅看过去,第一幅图是大猩猩站在安娜床前,第二幅图是大猩猩——
生:牵着安娜。
师:第三幅——
生:大猩猩抱着安娜。
(在师手势指引下,生一幅幅接着说:大猩猩背着安娜,大猩猩和安娜搭着肩、搂着腰)
师:大猩猩牵着安娜,抱着安娜,背着安娜,和安娜相互搂着腰,看得出,他们之间关系——
生:越来越好。
生:越来越亲密。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一猜,你觉得作者还可能会用怎样的画面来表现他们的关系变化?
生:安娜坐在大猩猩的头上。
师:准确地说,是骑坐在大猩猩的肩上。
生:下雨了,大猩猩帮安娜遮雨。
生:安娜亲大猩猩。
生:安娜想干什么,大猩猩就带安娜干什么。
(师出示)
师:安娜骑坐在大猩猩的肩头,安娜踩着大猩猩的脚和他一起跳舞,安娜亲吻大猩猩,他们之间越来越亲密。从安娜的表情上看得出——
生:她很快乐。
师:读到这儿,我们基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谁能试着来讲一讲?
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大猩猩找到了安娜家,问安娜想不想去动物园,安娜同意了。大猩猩带着安娜去动物园看了大猩猩,还跳了舞,安娜很快乐。
师:之前我们猜的内容他都说了吗?
生:之前的故事没有说。
师: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安娜在书上看到大猩猩,她很喜欢大猩猩,恳求爸爸带她去动物园,可是爸爸很忙,总是没时间带她去。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娜的屋子里出现了一只大猩猩,他穿上了爸爸的衣服,带安娜去动物园玩,安娜很开心。
师:同学们根据故事中的部分图画和文字猜出了整个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来从头到尾完整地读一遍《大猩猩》这个故事,看看它和我们的猜想是否一致。
(师快速出示整本书内容,生默读)
师:有开始我们没有猜到的内容吗?
生:大猩猩带安娜去看电影,还带她逛街、吃东西。
生:后来爸爸又带着安娜去动物园玩。
生:爸爸给安娜准备了生日礼物,是一个玩具大猩猩。
生:大猩猩在安娜生日的前一天出现了。
师:同学们,读书时不仅要猜着读,还要把前后联系起来对比着读,这样你会有很多发现。
一、在图画对比中发现
(出示)
师:对比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在饭桌旁。第一幅图爸爸在看报纸,根本不理安娜;第二幅图大猩猩和安娜一起吃东西。
(出示)
师:再来看,同样是安娜和爸爸的对话情境,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幅是爸爸不理安娜,第二幅是爸爸祝安娜生日快乐。
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人物的位置变化。
生:都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另一个人站在椅子背后,人物在两幅图中换了个位置。
(出示这四幅图)
师:最有意思的是,作者选取了相同的场景,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这样可以表现出变化。
生:前面的图给人感觉很冷漠,后面的图给人感觉很温暖。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这和画面的色调也有关系,红色黄色是暖色调,就让画面呈现出温暖的感觉,画面色调的转变就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二、在语言对比中发现
师:除了对比图画,我们还可以把不同人物的语言做对比。
(出示爸爸的话)
“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
“现在不行,周末再说吧。”
师:谁来模仿爸爸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一男生读,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师:(采访学生)安娜,你听到爸爸总这么说,有什么感受?
生:很伤心。
师:大猩猩是怎么说的呢?谁来模仿大猩猩的语气读一读?
(出示大猩猩的话)
“安娜,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我只是问你想不想去动物园。”
“安娜,我们走啦。”
“现在你想做什么?”
“没问题。我们去吃东西。”
“安娜,你该进屋去了,明天见!”
师:大猩猩又是怎么说的呢?
(一女生读,语气温柔)
师:(采访学生)安娜,你听到大猩猩这么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开心。
师:这可是一位令女儿伤心的父亲,还好,他没有一直如此,看——
(出示爸爸前后对比的话)
“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
“现在不行,周末再说吧。”
“乖女儿,生日快乐!你想不想去动物园玩玩?”
(两位男生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原来,同一人物的语言也可以对比着读,这样更能看出人物的变化。在对比阅读中,我们能了解到作者想通过故事告诉我们——
生:大人要多陪陪孩子,否则小孩子很孤独。
生:爸爸妈妈不要总是忙着工作,要留出一点时间带孩子去玩一玩。
师:是的,正因为这本绘本表达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所以它在1983年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国际图画书大奖——英国格林纳威奖。它的作者是著名的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有很多读者读完了故事问他:大猩猩到底是谁呢?安东尼·布朗笑着没有回答,他说:书中写着呢,自己找找看。我们就来重温一下大猩猩出现的画面。
(出示)
生:大猩猩就是爸爸装扮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最后一幅图中的爸爸裤子口袋里插着一根香蕉,就是告诉读者大猩猩就是爸爸扮演的。
生:还有前面大猩猩穿爸爸的衣服正合适。
师:观察很细致,这几位同学都抓住了画面中的细节。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大猩猩是安娜梦到的。
师:作者描绘的是安娜的梦境。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安娜很想看见一只真正的大猩猩,这个晚上她就梦见了。
生:而且刚好是晚上睡觉前得到爸爸送她的礼物,是一个玩具大猩猩。
生:只有梦里的大猩猩才会说话。
生:可是如果是爸爸扮的大猩猩也一样可以说话。
师:现在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大猩猩是爸爸扮的,还有一种是认为这只是安娜的梦境,都说得有理有据。同学们,实际上直到现在,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还没有结束,这也正是这本绘本的魅力所在。每一次读它,你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小细节,不光是我们刚刚交流到的这些。谁来说说,你还发现了这本绘本里什么有趣的小细节?
(根据生回答,相机出示图片)
生:安娜喜欢大猩猩,她家里就到处都是大猩猩,床头台灯的图案和生日蛋糕上的图案都是大猩猩。
生:超人也是大猩猩。(生笑)
生:还有自由女神像,也是大猩猩。(生笑)
师:安东尼·布朗在绘画的时候把这些场景别有用心地都画成了大猩猩,也有读者说他正是想借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读者这只是安娜的一个梦,但是真正的谜底只有安东尼·布朗知道。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之后把这本书多读几遍,也许你会发现今天课堂上我们没有发现的细节和秘密。下课。
评析:
《大猩猩》是安东尼·布朗绘本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它描述了一个孤单的小女孩与一只和蔼的大猩猩奇妙感人的夜游故事。绘本通过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画,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家庭的阴暗面”呈现出来,孤单的安娜面对繁忙的父亲,只能将自己最起码的愿望——和爸爸一起去动物园,一起去看电影,一起逛街,一起吃东西,一起在草地上跳个舞——寄托在一只大猩猩身上。袁老师利用这一绘本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一、在猜读中建构意义
古德曼认为,阅读是建构意义,而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猜测”“预测”“推论”是不可或缺的心理行为。现在的阅读教学,很多老师都将猜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
《大猩猩》这个故事前后之间关联密切,为实现猜读提供了可能性。袁老师的猜读教学从三个角度开展,一是读封面猜。封面的图画通常涵盖了故事中最关键的要素,它影响着读者的期待。阅读封面猜测故事内容为下一步的阅读奠定基础,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二是读故事猜。文字中的蛛丝马迹在故事中起着衔接作用,敏感的读者往往能抓住这些有所发现。故事因何而起,如何发展,怎样结局,在有依据的猜测中,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三是读图画猜。图画是无声的语言。将一组图画放在一起,联系着猜,学生能发现故事情节的转折点。三个角度的猜读,让学生对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有了完整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在猜读中,学生收获了阅读的快乐及阅读的策略。
二、在对比中发展思维
比较是人类重要的思考形式。在幼儿期,比较出相同的东西是发现的大喜悦,也是心智发展的大进步。比较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比较能力的获得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
《大猩猩》绘本的主旨以对比的方式呈现:绘本开场部分,爸爸始终没有和安娜有任何的眼神交流,而大猩猩一出场,就展露出和善的笑容,并以亲切的目光看着安娜。绘本前面爸爸和安娜吃饭的情景与后面大猩猩和安娜吃东西的情景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画面的色彩,还是人物之间的距离以及表情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安娜所期待的“关爱”。
抓住绘本的这一特色,袁老师教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学会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思考。老师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图画色调的变化、人物站位的不同,对比朗读不同人物的语言、同一人物前后不同的语言,从而发现绘本的主旨,理解安东尼·布朗的创作初衷。
三、从细节中读出趣味
绘本故事的图画中常常隐藏着一些作者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这些细节为故事增添了一些乐趣。安东尼·布朗在《大猩猩》的图画里藏着的细节给善于发现的读者带来快乐。指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并从细节中读出作者的用心是件多好玩的事情呀!袁老师让学生围绕着“大猩猩到底是谁”这一引起众多读者争论的话题,学习从细节中寻找依据,让学生感受图画中的细节里蕴藏的奥妙,进而愿意反复阅读、不断发现。在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时代,反复阅读、不断发现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东湖区豫章小学江西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