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好而习,乐而教

时间:2024-05-11

熊妹 刘良初

渌江中学有一间书法室,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十几张桌子,笔墨纸砚有序摆放,四壁挂满了一幅幅学生书法作品。这只是一间小小的书法室,却又是书法老师刘稀宬多年心血的凝结。二十多年来,他和爱好书法的学生,在这里做着他们最热爱的事。

狂热的书法爱好者

说起习书法的经历,刘稀宬老师说,他从小对书法有天然的爱好,“我们家族凡是能识字断文的人字都写得不错,也许是从老祖宗那里遗传了书法的基因。”

回想起第一次看见书法作品的情景,刘稀残老师记忆犹新,仿佛四五十年的时间只是弹指一挥间。

“那时候我差不多6岁,跟随父亲挑了一担谷子去碾米厂碾米,碾完之后用风车把米里的杂质吹干净。我注意到风车上写了几个毛笔字,立刻被吸引,脚都迈不动了,脱口就问,‘这是什么字?是人写的吗?”碾米厂主人还以为小孩子故意骂人,略带愠色地回答:“当然是人写的。”

这是刘稀宬老师第一次接触所谓书法,其时,小小年纪的他觉得自己发现了世界上最美的书写,虽然他说不出道不明那横竖撇捺构成的毛笔字到底美在哪里。

八九岁的时候,刘稀宬看到村里的老人为新婚的人撰写对联,那龙飞凤舞的书写让他敬慕得不得了,他也跃跃欲试起来,可是无帖、无纸、无笔、无墨,他只好跑到生产队的晒谷坪里,用烧瓷板的坯土(那时称为画粉),乱涂了满满一坪。生产队长看到后,微笑着骂道:“你该只鬼崽唧(醴陵方言,‘你这个小鬼的意思),在晒谷坪里写写写,硬想写就要你哩爷(‘父亲的意思)买瓶墨买支笔,到我屋里背一坨报纸,让你写个饱!”

那个年代的笔记本里、村子的墙上到处都有毛泽东语录或诗词,当时不识字的刘稀宬硬是把一个个字一笔一画地先描在脑子里,然后再回家描在废报纸上。有一天,他的地主出生的姑父看到后,便郑重其事地跟他父亲说:“这孩子可能在这方面(指书法)会有所成就,要好好培养一番。”那时候,糊口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哪有人还有闲情雅致习书法,因而笔、墨、字帖等十分稀缺,也很少有人想或者有能力拥有这些。但姑父的这番话使得朴实的、期盼改变在黄泥地里打滚的命运的父亲心底升起了希望,他几乎是从牙缝里省下钱买回了笔和墨。

就这样,一颗书法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冒出了小嫩芽。但这棵小嫩芽成长路上的艰辛,外人无从知晓,无法体会。

有一次,极偶然的,刘稀成在同学家发现了一本破烂发黄的书,上面写了很多他不认识的大字,他翻看了几页,如获至宝,尽管那时他还不知道那就是《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为了获得这本书10天的使用权,他冒着被父亲抽打的风险把父亲花了三天的工分买回来的笔借给了同学。结果,他理所当然地挨了父亲一顿揍,却也获得了一本正规字帖的短暂使用权。

参加工作后,刘稀宬老师每月的工资是3315元。吃饭之外,略有结余,他便购来笔墨纸砚,一头扎进书法艺术的浩瀚大海。无师指导,无字帖研习,刘稀宬老师满怀对书法的热忱,却只能像瞎子一般“胡冲乱撞,找不着东西南北”。迷惘中,他于1985年毅然报考了全国第一所高等书法艺术专科学校——无锡书法艺专,并被直接录入第四期高研班。这是刘稀宬老师第一次接受正规的书法教育,它意味着十多年的盲目摸索式的书法学习的结束,专业、规范的书法研习的开始。“是无锡书法艺专把我真正引入了书法艺术的大门,将我扶上漫漫求艺正道。”刘稀宬老师说。

回想起少时习书法的经历,刘稀宬老师不禁感慨,“我几乎是凭想象走上书法道路。”

如果說刘稀宬老师与书法的情缘源于祖先的遗传,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则离不开他没日没夜、废寝忘食的刻苦练习。

工作两年后,刘稀宬老师成为一所偏僻小学的校长。学校偏,老师少,校长要身兼数职,不仅要做管理和教学,还要照顾学生。他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练习书法。“12点之前我没睡过,有时鸡都叫了,才发觉又写了一个晚上。我既快乐又苦恼,快乐的是一整晚都在做自己无比热爱的事,过得充实而满足,苦恼的是又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一晚没睡恐怕应付不来。”刘稀宬老师回忆。

刘稀宬老师也坦言,习书法又苦又累又费时,还没有收益,家人对此没少抱怨,但他就是戒不了,“写起书法来就像犯了烟瘾一般,欲罢不能,一天不写过不得。”

由于刘稀宬老师一进入书房就出不来,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家人说他疯了癫了,他倒欣然承认,“不疯不癫怎么会做梦都在写字呢?”

书房是刘稀宬老师家的禁区,没有他的允许,谁都不能进去。书桌上堆满了小山一般的宣纸,他说,每一个都是自己的孩子,都舍不得扔了,但实在没地方放,不知道清理了多少次。整面墙的书柜里摆满了字帖,很多都已破旧泛黄了,有的是从旧书店淘来的珍贵版本,有的是翻得多翻烂了。“现在我家里收藏的字帖不少于2000种。”刘稀宬老师说。也许是少年时期条件极其有限,对字帖极度渴望,现在,刘稀宬老师走到大城市,首先就是去书店淘字帖,因而字帖的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中。

执著的书法传承者

1989年,刘稀宬老师来到渌江中学(那时称醴陵市第十三中学)。不久,他便在学校开辟了一间画室,有意招收有兴趣的学生教授书法。“15人报名,学前开会来了9个,正式开学那天只剩6个。我准备了15张桌子,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要认真教。”

刘稀宬老师说,习书法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说,习书法这事说大了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说小了是怡情养性、修养身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无论怎样,他想尽自己的力量把这项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哪怕只是传递一种导向,让更多人了解、关注书法,感知书法的魅力。

有一个人来学,刘稀宬老师就要把他留住。他的策略不是威逼或者利诱,而是让他心甘情愿想学。怎么做到?故事激趣。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在第一堂书法课上,刘稀宬老师首先讲了王羲之书六角扇的故事,接着他连珠炮似的抛出三个问题:为什么王羲之写了几个字之后扇子“人竞买之”?为什么老妇人一开始不大乐意,后来竟主动找王羲之写字?为什么王羲之开始欣然题字,而后竟“笑而不答”?学生听后面面相觑,不明所以。刘稀宬老师故作神秘地笑道:“知与不知也。现在你们刚刚接触书法,不知书法的趣味和魅力,当你们深入其中,你们将像刹不住的车子一样一头扎进去。”

名家逸事几乎贯穿刘稀宬老师书法教学的全过程,这是他的策略,也是他的匠心。

十几年的自我摸索式学习路上,刘稀宬老师走了不少弯路,耗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也正因为这样,他更善于从那些走过的“岔路口”发现、总结书法研习方法。

“要写出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须熟练掌握毛笔书写的技巧,能灵活地控制极富弹性的毫颖,让它在宣纸上纵横驰骋,提按顿挫,收放自如。同时熟悉并掌握中国书法的源流,写出的汉字的点画、结构、笔法都筋骨强健、血肉充盈,并显示出强烈的情感与长久的生命力。”刘稀宬老师说,“欲达此境,非下苦功不可。”

跟刘稀宬老师学书法,很长时间并不写字,而是学习执笔的姿势,画线、画圈。

左手怎么放,发挥什么作用,右手如何发力,各个指头怎样握笔……关于执笔的要领,刘稀宬老师仔细讲解,耐心示范,“只讲不示范不是好老师,只示范不讲教不出好学生”。

“为什么天天是画线、画圈?”学生不耐烦了。刘稀宬老师不气不恼,平静地告诉学生,这是为了锻炼他们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及稳定性,对手的控制灵活而稳定才能开始学习书法。“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单调,却是学好书法的基础关键,一点也马虎不得。”刘稀宬老师说。

由于刘稀宬老师遵循书法学习的规律教学,重视基本功的练习,他带出的学生成了抢手货。醴陵市的高中学校纷纷抢着要他带出来的学生。“刘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专业性强,学习书法的劲头足,我们都想要。”一高中书法老师坦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