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时间:2024-04-24

陈永忠 王磊 胡晶晶

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陈永忠 王磊 胡晶晶

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能为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不能为打破现有国际国内分工格局提供足够的技术保障。按照自主创新的内容,西部地区在研发能力、转化能力、产业能力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因此,提高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是进一步提高西部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紧迫要求和必然选择。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是“三快速、四形成”,战略重点是重点经济区和重点大型骨干企业,工作重点是提高企业、产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加大投入,完善激励机制,抓好平台建设,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发展风险投资。

西部地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转化能力;产业化能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追求可持续的自主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自主创新,必须把追求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作为目标。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要求构建健全完善的创新体系,包括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藕合,强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整合互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要素,不仅要合理配置,而且要产生有机的联系,通过各个要素的互动整合,把分散的、较为薄弱的竞争力变成为一个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建立合理的创新体制、良性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包括社会、政治、市场、投资及文化环境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商品化、产业化及市场服务的完整创新链,这样才能便于各种创新要素的流动和有机结合,进一步释放各种创新资源的能量,最终形成国家创新能力。只有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完整的创新链形成后,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自主创新。所以,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和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应成为追求可持续的自主创新的目标。

中国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整合创新资源,在国家创新体系的统领下,构建西部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系。既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相对富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解决经济与科技脱节的问题。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推进企业和科研院校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西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并落脚在发展优势产业上,优势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又会反过来极大地促进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产业互动,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从内容上可区分为研究开发能力、转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三种能力;在形式上可以区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研发能力在量上可以用研发投入、拥有的专利数量等指标反映;转化能力可以用成果转化率、专利技术销售收入等指标反映;产业化能力可以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反映。对这三种能力必须加以统筹协调,缺少任何一项都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创新能力。从创新形式看,优势企业、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可以更多地采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而弱势企业、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则应更多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究竟采用何种形式,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从技术本身的难易程度及市场需求出发,不能千篇一律。只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搞好统筹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自主创新。

二、中国东西部自主创新能力差距及原因分析

按照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容,我们从研发能力、转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三个方面研究中国西部自主创新能力同东部的差距。

(一)研发能力差距

首先从科技投入来看,2004年东部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是西部的4.75倍,到2008年上升为5.09倍;2004-2009年两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差距从 1170.94亿元扩大到3327.33亿元。

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看,西部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少于东部的人数从2004年的92万人扩大到2008年的161万人。2004年东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是西部的3.19倍,到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86倍。说明西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与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数量还是素质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来看,2004至2009年东部地区获得专利授权数量分别比西部多88324和333919件,差距扩大了3.78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4年相差9229件扩大到2009年的39480件,扩大4.28倍,说明西部地区原始创新能力与东部地区相差悬殊。

(二)科技转化能力差距

从技术市场交易情况看。2009年,西部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比东部地区少136955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相差2107.94亿元。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产生的新产品产值看,西部地区单位新产品开发支出转化为新产品产值的比率由2002年的7.04,升至2006年的12.86;与东部的差距,由2002年的16.33,缩小到2006年的11.54。

(三)产业化能力差距越拉越大

2002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东部的差距,扩大了1.32倍。从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及其占全国的比例来看,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扩大了2.02倍。

(四)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与东部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第一,西部地区自主创新意识薄弱,过分追求短期效应。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发展重传统产业、轻高新科技,重招商、轻培育,急于求成等现象较为普遍。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导致投资加大,效率变低,虽然宏观经济指标上去了,但产业竞争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而且西部地区自主创新意识薄弱,过分依赖引进技术、项目和发展低附加值产业。所以,东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是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

第二,西部地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且缺少留住人才的用人环境。西部地区现有的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高校和科研单位缺乏懂市场、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企业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开发型人才。更严峻的是缺少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文环境。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经济收入低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事业上没有发展前景,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好的项目、产业和环境,只会使科技人才持续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第三,西部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原创性科技开发薄弱。西部地区对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未能实现与地区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多元投入体系和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首先,西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一些重点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其次,由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加强,企业科技贷款困难,致使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再次,西部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分布不合理,缺乏技术开发投资。根据国际经验,R&D经费、转化资金及批量生产资金三者比例应达到1:10:100,才能使R&D成果较好地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而西部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后,低水平的R&D投入强度,导致西部绝大多数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自主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第四,科研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本应以服务经济、多出成果为目标,然而西部地区科研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停留在以发论文,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阶段,不注重实用成果的深度开发。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科研人员发扬原始创新精神,造成平庸成果大量堆砌。

第五,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西部地区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投入缺乏主动性、适用性和市场化动力。投入少、见效快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本应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然而由于西部地区的小型科技企业先天缺乏足够的创业资金,后天又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孵化体系支持,往往在初创期就面临资金链条的断裂,更难以实现成功的技术创新。而大型国有企业多数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僵化,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很多企业负责人不重视自主创新,以至于不熟悉、不了解当前的科技发展前沿,更谈不上对科技成果的鉴别和利用,导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

第六,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市场服务意识淡薄。西部地区中介服务机构规模较小,专业化不强,服务功能较弱,经营管理机制不活,中介专业人才缺乏,在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功能社会化、服务企业产业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发展明显滞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僵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比较薄弱,在信息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技术交易、融资、专业技术咨询和培训及其它专业化服务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路和对策研究

(一)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路

西部地区应在国家创新战略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三快速、四形成”,即: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快速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形成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20年,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00年翻两翻,占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20%,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其中创新型企业达到20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20家以上,成为西部地区自主创新的主体。

快速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到2020年,西部地区企业研发 (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比例达到5%(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以上);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5~10%(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授权发明专利数大幅增加,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西部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快速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到2020年,西部地区引进和培养的各类技术创新人才达到400万人以上,其中80%为企业聚集的研发人才。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0年,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主体,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有相当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0~20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00~200个。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到2020年,重大技术领域、重点技术项目,均能通过产学研结合共建的技术经济实体和研发基地,攻克技术难关,突破核心技术。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成为普遍采用的创新模式。

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到2020年,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形成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到2020年,国家和西部各省 (区、市)分别建立的技术创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覆盖整个西部地区,西部科技资源共享共建协调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技术创新的交易机构、交易场所基本建立,连通西部地区和国内外的技术供求信息传送和技术交易平台基本形成。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

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首先应紧紧抓住科技和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程度最高、发展前景最好的重点经济区,通过重点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现阶段,西部重点经济区有两个:

一是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该区具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并能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1〕

二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市的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国防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两大经济区,基础条件较好,可以作为西部地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

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二个战略重点,是重点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技术园区方面,现阶段,应紧紧抓住三个重点高新技术园区:

一是成都高新区。二是西安高新区。三是绵阳科学城。这三个高新技术园区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应作为中国西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

在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现阶段应紧紧抓住两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航空航天产业。到2020年,中国西部的航空航天工业应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重大突破,在歼击机和大型民航客机的生产技术上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火箭发射和运载技术上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新材料产业。目前,新材料产业还比较薄弱,但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很好。四川成都和乐山是多晶硅生产基地,如何实现从多晶硅到单晶硅再到集成电路的产业链生产系列,极需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攀枝花拥有丰富的钒钛资源,到2020年,攀枝花应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钒钛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三个战略重点是大型骨干企业。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落足于西部企业,必须把培育大企业集团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通过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提高大型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始终是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

(二)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1.提高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提高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研究对策,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抓大促小,培育创新型企业。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提高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落足于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特别是优势产业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大型骨干创新型企业。重点在资源类产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农牧产品加工等四大优势产业中选定30~50户科技实力雄厚、领导班子科技意识强、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大型骨干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尽快形成本行业中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力争部分企业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行列;“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育5~1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创新型企业;2015年形成30户以上销售收入上100亿元的国家级创新企业。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西部地区选择80~100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好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优先安排科技开发项目,优先支持和推荐上市,优先推荐或安排国家和省的有关扶持基金,并享受国家和省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促使其自主创新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

第二,加强技术开发中心建设。

大力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大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国内领先龙头企业,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对新建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各省 (区、市)政府可给予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启动财政拨款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要组织好新产品开发,按照“构想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思路,加快新产品升级换代,力争每个重点大型骨干企业每年至少有3~5项以上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有二项以上新产品通过国家级鉴定,投放市场。

发展行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研究开发本行业带共性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如节能、减排、降耗、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各省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在企业群落集中的地方依托有条件的大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吸收相关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民间机构及各类科技智囊机构 (如各省、市的科技顾问团)的科技力量,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对象组建专业性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建立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承担国家、省和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面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转化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办好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它们对促进技术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成果工程化、配套化和产业化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各省 (市、区)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经济支持和任务委托,促进其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对孵化器建设提供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孵化器的投资,努力把孵化器建成为转化科技成果的基地、培育高新技术的摇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学校和技术创新资源汇聚中心。

第三,大力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增加智力投入。

在西部各省 (区、市)的投资结构中,应逐步提高智力投资的比重,特别要提高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比重,保证教育适度先行。建立中央、省、城市、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并举的多渠道智力投资的体制,在政策上和理论上,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把钱花在智力投资上。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科技人才流向企业,特别是流向科技型企业。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人才培训中心,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开发人才和骨干。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将技术创新成果,特别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及其转化作为衡量创新人才、提高待遇的重要标准;有条件的大企业可对科技人员实行年薪制,对关键科技人才还可实行期权奖励。

抓好人才使用。企业要适应自主创新的需要整合人才资源,把科技人才集中到科技前沿和企业发展急需攻克的关键性技术领域,作到人尽其才,逐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团队;西部各地要围绕优势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建设工程,以项目支撑、团队支持为主要形式,利用各类科技项目经费和基金,集中资助一批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团队。吸引海外科技人才。鼓励和吸引海外的优秀科技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对他们实行来去自由、往返方便和给予优厚待遇的政策,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欢迎他们以多种形式为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力量。

第四,攻克核心技术,抓好共性技术。

以企业为主体攻克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西部的大型骨干企业应集中优势科技人才和研发资金,加强同科研院校的联合攻关,攻克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每年的技术创新计划中应包括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建立技术专项资金,调动企业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对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抓好共性技术。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都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研发本行业的共性技术,如节能、减排、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共性技术;特别要围绕特色优势资源,依托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大公司在西部地区设立的研发中心,建立和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注重资源的集成和整合,通过攻克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2.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在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从西部地区的现状和实际出发,进一步从区域层面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西部各省 (区、市)政府要设立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资金,设立核心技术创新配套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重点大型企业每年技术研发投入不得低于年销售收入的3%,一般企业不得低于2%,高新技术企业则应提取5%以上的销售收入作为研发资金。在经营者的考核中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的增长率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增加对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西部各省 (区、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引导支持技术含量高、推广应用价值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特别要引导有市场潜力的休眠状态的技术成果转化,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

多渠道筹集技改资金,加大技改投入。企业技术改造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领域,“十二五”期间,西部各省 (区、市)财政预算内安排的省技术改造资金、技术改造贴息基金和新产品开发推广基金,应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用于支持重点技改项目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各省 (区、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可以建立技术改造投资基金和技术改造投资公司,支持重点技改项目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银行中长期贷款要向重点技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倾斜;银行的短期贷款要积极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有市场、有效益、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积极支持和帮助重点企业面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特别要帮助有条件的重点企业改制上市,采用直接引资的办法,在资本市场筹集技改资金。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政策激励。全面落实中央制定的科技60条,制定鼓励工业园区和企业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促进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以及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政策。对已有的政策,能够落实的逐渐具体化;应予补充的尽快完善;相互矛盾或不能落实的应明确取消,解决政出多门、政策多变、落实难的问题,使工业园区和企业真正清楚并享受到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股权激励。鼓励和支持技术向资本转化,高新技术入股可以不受35%的比例限制;允许企业采取职工购买企业股份、新增净资产股份激励、股份期权等激励方式;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人员持有本企业的股份,鼓励和支持对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奖励一定的股份。

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奖励制度。改革和完善西部地区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科技奖励制度。鼓励民间和不同行业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奖励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特别要奖励原始创新。各省 (区、市)设立省级自主创新贡献奖,主要奖励企业、科研院校在自主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开发、经营管理人员。

第三,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要以企业为主体、改革为动力、市场为导向。增强企业吸引、开发以及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尽快转移到生产领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国家的重大应用性技术开发项目,应由具备条件的企业牵头,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共同研发;大型骨干企业每年应向专业科研机构和相关大专院校,发布一次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技术招标项目,由中标的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承担技术开发课题任务,由企业给予经费,促进科研成果符合企业需要,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共性技术和重要产品为纽带,以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创业骨干企业为核心,推出一批产学研联合承担的项目。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系统集成,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共建技术经济实体和创新示范基地。要善于利用多边合作、国际大科技计划,利用其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资料来提高创新能力。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放式办科研。推动和支持专业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科研院所可实行会员制度,相关的中小企业均可以成为科研院所的会员单位,会员单位的技术开发课题可直接找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对会员单位的技术开发服务可按较低的标准收费。会员制有利于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实现科研与经济结合。

第四,抓好自主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自主创新公共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打造覆盖整个西部的自主创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挖掘和开发科技和专利文献,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成立科技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制定、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共建规划,构建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自主创新基础建设。西部各省 (区、市)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基地,基础设施平台全面向企业开放,使用费用和条件享受内部优惠待遇。在重庆、成都、西安、绵阳、宝鸡等中心城市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发展技术创新成果交易平台。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交易机构、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探索,打造以知识产权为主、多种技术创新成果的交易平台,培育以重庆、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中心辐射整个西部地区,连通全国,以至海外的技术供求信息通道和技术交易平台。

第五,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

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一要落实好中央和西部各省 (区、市)制定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二要在西部各省 (区、市)财政资助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的立项、评审、实施和成果鉴定及产业化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三要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及其保护情况,作为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及技术创新成果认定和评价的条件和重要指标,作为各级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担保资金使用的重要指标和条件。

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职务技术成果完成单位应对完成成果和在科技成果转让中做出贡献的人员依法给予奖励和报酬。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建立适合西部各省 (区、市)实际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形成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

确保知识产权经费。西部地区各省 (区、市)各级财政应拨出一定经费作为专项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应确保知识产权获取、保护、奖励以及宣传培训、专利信息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经费,使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的投入相匹配;支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开发自主版权。鼓励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西部各省 (区、市)的省著名商标,支持企业积极开发国家自主版权,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推进计算机软件正版化。

第六,发展风险投资。

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风险投资发展,建议西部地区各省 (区、市)政府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参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国家科技投资项目产业化,帮助和推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和鼓励风险投资应把重点放在种子期和初创期。

拓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目前,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是海外上市,主版上市中小企业版上市和产权交易所。要充分利用上述四个方面的退出渠道,推进西部地区风险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1〕林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金祥,姚中民.西部大开发重大问题与重点项目研究综合卷:上、中、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3〕唐浩,蒋永穆,贺刚.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陈伯君.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 (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6〕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

〔7〕何炼成,姚慧琴,蔡立雄.西部大开发十周年〔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刘玉芬,张目.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组合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4).

〔9〕高全成,王恩胡.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状况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3).

〔10〕张蓉.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理论导刊,2008,(8).

A

1008-9187-(2012)01-0094-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产业研究”(07XJY006)

陈永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王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晶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1。

李晓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