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读中识字,读中悟情,读中品味

时间:2024-05-11

文婧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以其色彩明丽的插图,浅显易懂的故事及富有童趣的练习,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初入学的儿童。教材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只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地加强朗读指导,才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拼音教学阶段的朗读

新教材在拼音教学版块穿插安排了十二首儿歌、童谣、五篇短文,儿歌语言亲切,赋有童趣,阅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赋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拼读和听记的办法,让学生提前感受书面语言,大量积累儿歌语言,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基础。例如,新教材在拼音教学的第三课开始,就安排了带有音节的儿歌──《轻轻地》: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但学生此时能拼读的音节只有:“tu、de、le、ni”这四个。我们采用让学生自己拼读和听记相结合的办法来学习儿歌,学生很快就把儿歌熟读成诵了。特别是最后两句“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学生对这两句特别感兴趣,读得更是投入,有的甚至还加上了动作,脸上露出了丰富的表情, 通过听记和拼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书面语言,获得阅读体验,唤起阅读兴趣。

随着拼音教学内容的增多,学生会拼的音节越来越多了。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拼读来自己解决。经常性地练习拼读,不仅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拼读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经历了读书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也有部分学生只凭记忆在读儿歌、背儿歌,在读文中不去认读,只是背诵,养成了“读望天书”的坏习惯。为了帮助学生过好认读关,真正让学生经历读书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建立了新的阅读常规:第一,要求学生在读书时用眼睛看着字,不随意添字、漏字、改字;第二,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音节,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想;第三,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教他们用指读的方法来读书。在课堂上严格控制教师或优等生的范读,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自主经历读书实践的过程,通过认读,既复习了拼音,感受了儿歌语言,自主吸收了文本信息,也加强了学习意志、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锻炼。

二、课文文本的朗读

有了拼音教学阶段儿歌阅读的习惯培养,在课文文本的朗读训练,可以划分三个梯次目标,层层递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首先要从“读得准确”抓起,即要求学生读准音,不念错,不任意多字、漏字,每个字的发音要清楚、响亮。为了让学生读准确,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把课文中难读的部分找出来,如生字词、轻声词、儿化词和一些比较长的句子,老师指导,学生多练习,这样就为准确流利地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为了真正做到发音准确,我还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独立朗读的机会,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发音不准的现象。

2.指导读出语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据此,我总结了几种方法:(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如《小小的船》一课,抓住几个叠词“小小的、弯弯的、蓝蓝的、闪闪的”,体会儿歌的韵味、想象的丰富,用词的精妙,所以要读重音。(3).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3.體会情感指导朗读。让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蕴于课文中的情感,去揣摩、想象字里行间的“留白”之美。还可以根据孩子好玩、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增加想象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环节。例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草芽、荷叶、谷穗、雪人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你能学着他们的样子来读一读吗?

生: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学着不同的语气读着各自的话。

师:小朋友,老师听出来了,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1:草芽很嫩,才刚刚睡醒,所以我读得轻一点,怕吓坏他。

生2:荷叶很大很大,我可以读得响一点。

生3:谷穗弯弯,像老爷爷,我要读得像老爷爷一样。

生4:雪人很顽皮,我要读得顽皮一点了。(说着还做了一个顽皮的动作)

师:难怪同学们读得不一样,原来你们是这样想的啊!老师向你们学习。

再比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一方面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分角色练习对话朗读,学习课文语言,另一方面又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语言。

师:小雨点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儿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那么这些花和草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呢?

生1:小雨点,谢谢你为我浇水,不然我就没那么好看了。

生2:谢谢小雨点,我的美丽有你的功劳。

生3:谢谢大雨点,我们能从地里长出来都是因为有了你,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师:花和草这样说,那么小雨点听了花草的话又会怎么说呢?

生1: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生2:不用谢,明年我会再来的。

以上教学片断我们可看到,由于教师在情境对话中及时转换了角色位置,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作了教育的导向,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此时学生的语言是因为情感的内在需求而生成的,是一种全新的,鲜活的语言,是语言发展中的实践过程,不断的语言实践将会进一步推动学生语言的发展。

三、教师范读,正确指引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低年级小学生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

四、竞赛激励朗读

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的教学之中,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朗读比赛在四人小组里择优选择,每组派出优秀学生评比,再到班上进行朗读,最后评出一两名朗读佼佼者并给予适当奖励。就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加,都会自觉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之中。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一定要从低段抓起,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