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时间:2024-05-11

卜永芳

摘 要: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农村地区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教学设备落后等情况,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升学压力和教学压力的双重压迫下,很多教师教学死板、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本文从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出发,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艺术性

初中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本来是很有吸引力的课程,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灌输”知识,使得学生在听课时很容易产生疲惫感,进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本文从教学的艺术性出发,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性

好的开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做好课堂导入工作,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设计。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很容易因为在课间玩得太疯而回不到课堂教学中,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导入,在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堂导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平铺直叙,需要一定的艺术性。

1.故事引入

历史知识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事先选择几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以有趣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来导入课堂。这样,既避免了直接平白地引入导致学生云里雾里,收不回玩乐的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也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2.问题引入

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主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采用问题引入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寻,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教学来说是一举两得。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内容有所选择,不断变换课堂导入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通过有情、有趣、有度的语言,提升历史课堂的艺术性。

1.教学语言必须要有情

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是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讲解和点评,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存在一定的疏离之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融入情感,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感情地讲述给学生,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讲解感受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热爱学习历史。

2.教学语言要准确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语要有感情,同时还要准确。历史事实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点评,用语必须谨慎,一旦用语不准确,就很容易传达出错误的信息。比如在讲中英《南京条约》时,教师必须按照条约的内容一字字地进行讲解,用语不能随意,一个字说错,就会产生误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点评都是权威人士进行研究后得出的,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够随意胡说。用语不准确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生活。

3.教學语言要有度

“凡事要有度”,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适度,不能过于轻松活泼,也不能过于沉重,更不能过于直白。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起伏的,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尾,教师在不同的阶段要采用不同的语言,营造不同的氛围,引领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思考、探究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度,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喜欢引经据典,导致学生听不懂;有的会故意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使历史知识教学变了味,虽让学生听懂了,却失去了历史原有的味道。

三、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把目光放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完成教学任务上。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方法,大量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过于机械的教学,使历史课堂缺乏艺术性,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要营造艺术性的历史课堂,教师就需在课堂导入和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充满艺术性,通过多种方法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元化,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尹恒勤.巧用历史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考试周刊,2011(64):1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