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李世文 周桂林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地,把智力因素比作种子,认为种子要在合适的土地上生长,才会有收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前提。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品格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因素成为很多教育家和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谈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动机
1.定目标
教师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要求,以本节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教师进一步阐明:“对,在几千年前,黄河流域自然条件非常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所以,我们的祖先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但是近几千年来,黄河洪水泛滥,自然条件越来越差,两岸人民叫苦不迭,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无法回答,教师趁此提出学习本课的目标,即探究黄河环境变差的原因,并进一步明确治理黄河的措施,同时,也埋下了教育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伏笔,唤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动机。
2.设悬念
教师让学生知道自己原有知识还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圆满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教师要给学生提前设悬念,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铁球,一个十镑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哪一个先着地?”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说重的先落地,这时,特意让这个学生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果,并导出课题,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
3.感受成功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感受到胜利的愉快,才会经常产生一种力争取得胜利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学法指导”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去摸索、实践,弄清了问题,掌握了知识,学生会感到欣慰,这样为学习新的内容播下了再学习的种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反馈学生的成绩并及时给予评价和表扬,使之感到愉悦,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积极性。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兴趣,就会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大脑经常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为学生求知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渊博的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妙趣横生的科学手段、良好的教学方法、新颖的练习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用榜样去激励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情景,善于化平为奇,引“生”入胜。例如,在教学《捞铁牛》时,讲新课以前,教师给学生讲了一段科学小故事:事情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国王让意大利大科学家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真假。阿基米德苦思冥想,终于在洗澡时人体排水多少上得到了灵感,动用浮力的有关理论鉴定出了王冠的真假。之后发现了浮力定律,知道了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它排水的多少有关。教师给学生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重量的铅块和铅槽放入水中,铅块浸入了水中,而铅槽却浮在水面上,让学生明白,铅槽由于内空排开的水多,受到的浮力大,因而能浮在水面上。捞铁牛过程中,和尚为什么先要在船舱里装满泥沙,等装泥沙的船与铁牛拴在一块后,再卸去舱内泥沙后就把铁牛捞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诱发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和动力。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教材内容中的喜、怒、哀、乐,与教材中的主人翁同喜、同怒、同哀、同樂,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他们及时发现并解答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森林的爷爷》时,抓住“横冲直撞”“呼啸”“猛扑”“狠命地摇”等重点词语,借助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手段,诱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风、雨、旱“三魔”的肆虐,领会森林爷爷的大无畏精神。
四、锻炼意志
意志是学生学习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和前提,是一个人经过思考,根据一定的目的去支配和调节行动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目的明确、意志坚定,就能持久地去做一件事,不为其他利益所干扰。一个人的目的越明确,那么他的意志就越坚定。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使学生勤奋好学,使他们养成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培养性格
性格是贯穿于一个人全部行为活动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一个人性格的优劣会影响人一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