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强调“以生为本”

时间:2024-05-11

杨剑英+杨玉荣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出原因,强调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加强“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关键词:体育教学;以生为本;体育学习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模仿练习教师的动作学习运动技术技能,体育教师也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则是“无知者”,被看做是“白板”,学生大脑被认为是“容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成了“单边”活动,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教师,复制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导致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的现象。

一、体育学习的主体

一般说来,主体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主要成分等;二是指在关系、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人。“谁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议的一个问题。回顾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教育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这导致了学科与活动、灌溉与启发的对立,也构筑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传统的师生关系遵循主客两分的原则,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区分,在教育上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如何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强调“以生为本”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所谓全面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是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1.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才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根据我校不同专业学生对体育课上课要求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表略),有72.04%的学生希望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体育课。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点。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以生为本”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要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勇敢顽强、创造开拓等品德和作风,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发挥自己的权威作用,关注的重点是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程和课堂组织是否有序。

3.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必须“以生为本”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不仅与其后天练习有关,而且与其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体育教育必须从“以生为本”,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以期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在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施因材施教等方面有着非常有利的条件,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空间更具开放性,学习过程更具直观性,这使得体育教学中组织分组或单个练习、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制订不同的目标等更具操作的便利性。

4.体育教学坚持素质教育,注重全体性和全面性,要求“以生为本”

全体不是指大多数学生,更不是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增强体质,掌握三基,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现在的体育教学在这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和体育传统功能的影响,体育给人的强烈印象就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固然是体育的核心任务,但仅限于此则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太符合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体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进友谊、增加社会交往、进行德育教育等方面也有着特殊的作用。

5.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以生为本”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的。教师口令指挥,学生完成动作,教师做示范,学生跟着模仿练习,无需动脑筋。久而久之,这种模式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歇息的创造性。新的体育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旨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条件;只有“以生为本”,学生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