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人本管理摭谈

时间:2024-05-11

摘 要:为了让高校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管理者应树立人本管理思想,作为开展高校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非理性管理理论。非理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主体性特征。在高校中践行人本管理,应当从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营造重教氛围、促进教师发展,确立学生主体、服务成长成才等方面着手。践行人本管理,有助于高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人本管理;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高校管理中,如何彰显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职工为本的工作理念,将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融合起来,以人本管理思想作为开展高校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顾名思义,管理就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有效地开展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通常,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存在两种不同取向的管理思想,一种强调对人的控制,另一种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前一种管理思想为理性管理,后一种管理思想为非理性管理或人本管理。理性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强调严密的组织机构、计划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强调以量化的方式评价学校工作。在理性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管理活动呈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特点,绩效考核的量化标准等,都是理性管理的产物。理性管理偏重通过制度和利益机制的诱导、控制,以各种科学手段实施管理,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个人服从集体、感情服从规章、局部服从全局,常以“高压”的态势维持工作的正常秩序。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单纯实行理性管理的弊端日益凸显,以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为基本价值导向的非理性管理被社会各个领域、行业所广泛接受与推崇,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现实的高校管理活动中产生了深远影响。非理性管理认为管理不仅要以组织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基础,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作为被管理者的人的需求、动机和发展等问题。非理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主体开发性特征。

二、人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出发,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活动,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人文色彩浓厚的精神引领下,其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核心,人是最重要的管理对象。人本管理改变了高校管理中对人的看法,开始重视人的因素,在高校管理中提出了“民主”概念,在工作中强调“自主”的原则。人本管理注重不同个体间的人际交流,崇尚以交流、沟通、协商、合作等方式开展工作,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做到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倡导教职员工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在管理中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非理性手段,弘扬人文主义精神,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规范有序、团结协作、生机勃发的工作目标,为高校教育智慧的不断涌现与施展,创造外部条件,提供有力保障。以人为本的价值在于在不违背社会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个体的发展创设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从而让每个个体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展,才华都得以充分施展,使社会得到其发展进步所需的各类人才,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因此,高校管理者应从战略的高度着眼,基于高层次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功能,成为弘扬与实践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位被管理者,在准确认识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坚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三、践行人本管理的若干建议

1. 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

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的一种管理哲学观,其核心思想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掘人的内在价值,通过管理实现服务,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高校的办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与教师这两个主体,对他们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潜能的挖掘以及主体价值的彰显,都可以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来实现。在高校管理活动中,确立和运用“人本”思想,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班子能否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能否切实履行“管理即服务”的重要理念,能否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化为“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实际行动。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管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而高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则在于充分激发、挖掘学校中每个人的潜能,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高校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通过行使管理职能,充分释放人的主体价值,从而极大地增加学校在各方面的效益产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說:“在以时间为单位的薪酬计算制度下,个体如果得不到激励,仅能发挥其固有能力或20%~30%的价值,因此,绩效等于能力乘以激励。”要实现激励,就必须充分尊重学校中每个个体的个性,遵循个性心理规律,促进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基于“柔性”原则开展高校管理工作,管理者要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要充分信任并依靠学校中的每个个体,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共同奋斗。同时,要坚持“管人先管心”的管理智慧,摒弃官僚以及重政绩不重人等错误管理观念与管理行为,真正做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2. 营造重教氛围,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有情感、事业精神等方面的追求。高校管理者应致力于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校风。首先,高校教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高校教师面临着极为繁重的教学科研及发展任务,容易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应做到对教师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管理者应发扬“管理即服务”的精神,结合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交际、健康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全面、充分的帮助,满足其合理需求,为其排忧解难,使其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从而增强其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提高其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其次,任何人在情感上都需要被尊重、被信任和被理解。教师受到关心、尊重、信任和理解时,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应经常换位思考,毕竟教师并非“完人”,但也绝非言听计从的驯服对象,他们都是学校的主人,与学校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管理艺术,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对教师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教师感受到身为奋斗者的快乐,从而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学校发展。最后,高校管理者还应满足教师自身对职业发展的追求,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关心和帮助。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料,满足教师的工作需求,方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高校应多为教师提供研讨、进修等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多外出交流学习,帮助其开阔眼界,从而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发展。

3. 确立学生主体,服务成长成才

学生需要在知识、情感、意志、创造力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塑造,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一方面,要把学生看作与教师一样享有主体权利的人。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是以权威者、法官或是审判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地管控学生。教师要以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伙伴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以平等、亲善的态度教导学生,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化“敬而远之”为“乐于近之”。如此,学生就会自觉地按照学校的各项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把学校、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促进自我教育的实现。只要学生长期处于平等、理解、宽容的和谐人文环境中,他们的主体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就会得到不断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因材施教,积极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创设有利条件,从而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扬长教育”。学校更应该尊重不同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坚信通过正确的教育,能使所有学生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在学习乃至研究方面,高校教师要给予大学生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要善于指点迷津,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让每位学生在不断进步、发展中成长起来,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充满信心,让每个大学生都有“现在我行,将来我更行”的积极心态,促使人人奋发向上,争当先进,使学生在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中健康成长,在大学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四、小结

人本管理理论的兴起,为高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新时代高校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主题。高校管理者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从而助推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伟,董石桃.论人本管理的理论架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58.

[2]李军旗.谈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58.

[3]柳琼华.关于高校人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04.

作者简介:林思涵(1991— ),福建福州人,研究生学历,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