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慕课时代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时间:2024-05-11

安孝宽

摘 要:相对于在校园中的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教师,慕课与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会诞生一个新兴教师类型——影像教师。但慕课只是知识推送,教书育人仍要靠校园教师,校园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园地。

关键词:慕课;影像教师;校园教师;隐性课程

慕课在全球范围的热潮持续不减,在国内也有很多大学以及中学的慕课平台对学生开放。慕课的出现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加之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虚拟现实技术日臻完善,与慕课结合似乎让人觉得教育可以依赖技术和人工智能即可完成,将来有可能出现虚拟教师授课的现象,会诞生出一种新兴教师类型——影像教师;慕课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推广和影像教师的出现,也引发了校园教师职业危机论等。但是,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本质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慕课以及出现的影像教师只是知识推送在现阶段的表现形式,其知识推送能力虽然较强,但是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就目前主流慕课平台来看,核心的课程资源以短小的视频课程为主。这些微课程的主讲教师大都由一流学校的名师担任,名师效应成为慕课风靡时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像教师经验丰富,课件制作精良,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但这仅是教育的一部分。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人的培育过程犹如一个雕塑的形成过程,但和雕塑相比,人类还有其自我自由发展的愿意,有抗拒塑造的一面,故而有叛逆、逃课、反叛等表现;而雕塑的过程,材料本身并没有主观抗拒力。

幼儿园的孩童就像雕塑初步打稿,材料柔软方便成形。故而在幼教阶段,慕课中的课件勉强可用来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材料。但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完全通过慕课完成学习接受教育是不可能的。

小学阶段是雕塑的骨干成形期,教师需根据材料的不同,采用个别对待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业。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影响力非常大,學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喜好往往与对教师的好感成正比。没有教师的面对面辅导,学生根本不可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进入中学阶段,教育培养人格的社会属性更加鲜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甚,慕课的知识推送能力得以体现,但同时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剧烈,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引导任务更重,更多的人文社会能力靠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培养,慕课可以分担一部分知识传输任务,但也仅限部分而已。

大学阶段,学生更加渴望知识和能力的共同进步,慕课可以承担大学教育中显性课程部分内容,而隐性课程部分,依靠慕课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大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之间的互动影响成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持个性的完整和人格的完善,就必须让学生接受整体性教育,尤其要重视正式课程以外的非理性因素和非逻辑因素的作用,隐性课程在这方面就能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尽管慕课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模拟什么样的场景,也不能与真实校园内完成的隐性课程相比。大学教育离不开校园里真实的和学生一起教学研究的教师,影像教师是存在于影像中的授课教师,他们的课程尽管非常丰富,但无论怎么发展,其取代校园教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量,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带给教育的是新阶段、新方法,而不是机器或者技术取代教师。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几次企图利用机器或技术取代教师完成教育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当时师资缺乏,引进了视听教育,将许多优质课程录制后进行传播,国家开放电视频道资源进行视听教育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貌似电视课堂可以取代部分教师的工作,引起教育界的讨论,但最终结果是不足十年,电视大学的课程也大多改为面授了。

第二次,是计算机辅助教育(CAI)的兴起,优势明显,课件较为丰富,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又有言之凿凿者认为教师地位不保,即使勉强在职也会沦为课件放映员。多年的实践表明,教师没有成为课件放映员,而是利用课件和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而现在,慕课时代又恰逢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再一次出现了教师职业危机论。其实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不是教师职业危险,而是不适应、不发展教学技能,不利用科技成果的教师存在危险。慕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的职责是掌握教育的育人本质,知识的推送也许可以交由慕课实现,育人的功能还要靠校园教师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A版),2014(1):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