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高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思考

时间:2024-05-11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历史,结合大理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析了开始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教学;选修课

一、通识教育概念及历史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首次使用通识教育的概念,这标志着现代通识教育的诞生。2002年10月,哈佛大学启动了最大规模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以实施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核心课程制度进行改革。通识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特征:一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二是一种非专业性、非功利的教育;三是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以及获得普遍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和教养的教育;四是旨在启迪每个学生对自我全面发展的渴望与追求的教育。2007年,哈佛大学发表新的报告通识教育,阐明要重视对学生科技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课程设置上应对人文课程进行压缩,同时增加科学教育课程的比重。通识教育逐渐扩大领域。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概况

我国的高等教育曾以专业教育为主导,但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传播,我国高校也开始开设通识教育的课程,而且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清华大学也曾推行过类似的教育理念。70年后,清华大学重新开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计划。随后我国高校陆续推广了通识教育意识。如北京大学,自2000年起就开设了三百余门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与文化、语言文学与艺术五大领域的通识教育课。一些高校探索了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设置了核心课程的规定,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分别占两校最低毕业学分的15%和20%。可见,各大高校对通识教育越来越重视。

三、我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概况

2010年我校开始实施学分制,细化了通识教育课程,且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分类,如护理学专业通识教育必修课开设12门,有思想类、英语类、体育类、形势与政策类等。通识教育选修课可以全校选课,截至2016年达到了964门。主要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医学科学类、理工科类、体育与艺术类、就业与技能类、医学类等七大类。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深受学生喜爱。

四、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门数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广泛,而有些课程逐渐淘汰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教师。有些教师所学专业与开设课程没有太多的关联性,有些只是兴趣所在,有些是为了开设课程而申报。有些教师并不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只是现学现卖,无法做好连接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2. 教材。有些课程因为没有教材,只能从网上下载相关知识。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严重的跟风意识。

3. 课程内容。有些教师开设的课程脱离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由于教师本身对知识了解的深度不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4. 考核方式。有部分课程因没有设置考核,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旷课和逃课现象严重。

五、对我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建议

1. 成立通识教育选修课督导组。学校应对教师的资质、教材、教学大纲、讲义、教案等方面进行审核,从申报期就开始审核,而不要等到上课时偶尔听课进行检查。

2. 成立通识教育选修课试讲组。材料通过审核后,要求教师试讲一次,通过试讲的教师才能申报成功。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再听课一次。

3. 改变评教方式。针对不同类别的通识教育课有不同的专业评教方式,保证公平、公正,有效反映教学质量的考核方式。

4. 完善通识教育课质量保障系统。通过完善保障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钮世辉.高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1):18-22.

[2]张海东.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2008,6(4):20-23.

[3]黄福涛.从自由教育到通識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6,4 (4):19-24.

作者简介:鲁玉苗,实验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护理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