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张勇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媒体的日新月异在强烈吸引高校学子的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应对挑战需要疏堵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广覆盖和易传播,另一方面则需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如此,高校思政教育方能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并实现自我创造与革新。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政教育
新媒体环境是指传统四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外的新兴媒体,尤其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类传播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大众、统一、主流,新媒体往往以小众、分散、非主流而独树一帜,这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不少年轻受众,却也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或氛围营造上形成了或大或小的轰动效应,更给包括高校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营带来了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因其海量资讯与光速传播的特性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日益细分受众。这不仅造成当下的媒体受众日渐小众、分散,也使得越来越多非主流的声音、思想在网络平台上快速传播。
表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层面,就是当下的大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逐渐缺乏兴趣与热情,甚至认为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就是刻板地说教。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渐生抵触情绪。一些高校思政教育显现出表里不一的倾向,学生谈理论头头是道,落到实处时却不尽如人意。更加危险的是,新媒体上传播的少数不良信息开始侵害大学生的意识层面,使其对传统主流思想产生了怀疑。有些学生对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嗤之以鼻,却对新媒体上标新立异的思想深以为然。而这种意识层面的变化或许在学生求学期间尚不会显现,但却可能在其进入社会承担更大压力时全面爆发。显然,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挑战的策略
1. 积极拥抱新媒体,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载体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面对挑战,逃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自身不断陷入麻烦。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首先要做到意识上直面挑战,积极拥抱新媒体;其次则是利用技术手段,使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载体。
比如传统思政课程上使用纸质教材,常常会因为内容长期缺乏变化而让大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此时,不妨借助更多音频、视频等网络素材,将平面的静态教材转换成立体的动态资源。时下正在电影院热播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已经突破了亿元票房大关,而在不少主流视频网站上,纪录电视片《厉害了,我的国》其实早已有之。高校不妨截取其中可用的片断,结合书面教材的主题辅助播放。如此,刻板沉闷的课堂教学便可即刻因视频而活躍起来,也能让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突破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
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往往只能在有限的几十分钟时间内局部化、碎片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一旦课程结束,学生走出教室后可能瞬间将其抛之脑后。故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突破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也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对挑战的又一策略。
例如,秦皇岛高校已逐渐形成的常态化的“三微”思政教育模式就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所谓“三微”是指“微信、微视频、微公益”,班级、年级甚至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的形式全面覆盖;而“蓝墨云班”移动教学助手、“理论宣传微信群”“校园微频”“微信公众号”更让院校的思政教育实现了无缝连接;在节假日、寒暑假或课余闲暇时间到旅游景点充当义务交警与志愿者则是微公益落到实处的体现。显然,这种融合新媒体的创新形式正在让高校思政教育形式转化为体验式、感悟式,真正实践了以人为本、个性化的教育改革目标。
三、结语
一切新鲜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背景。新媒体渐成气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新媒体挑战不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考验,也是借此优化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良好转机。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更加积极地融入新媒体,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平台、新载体突破过去陈旧思政教育的局限与束缚。只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学子的兴趣与热情,也可以从更多角度、更大范围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现新时期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杜亮.论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J].文教资料,2016(12):181-1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