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4-05-11

吴新军

活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载体。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 “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理念鼓励并倡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训练。

一、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认识和情感体验。三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活动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有所收获。

比如,“ 编写青春箴言集 ” 就让笔者深有体会:一天,一( 3 )班科代表把装订成册的青春箴言集送到了笔者的办公桌上,说实话,以笔者一个教师的眼光看,这不是一本完美的集子,但笔者没动声色。第二天上课前,笔者郑重地对他们说:“ 同学们,这本箴言集很成功,希望大家认真传阅,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改一改的地方。 ” 过了几天,各种各样的说法传到了笔者耳里:封面设计单调,还要加点色彩;有些箴言有语病,不精练,还要修改;抄写的字体不整齐,不美观……有一天上课前,笔者又郑重地对他们说: “听说大家对青春箴言集不满意,这很好,说明大家正在学习中成长。我相信如果有第二本箴言集的话,一定会比它更完美。”几周后,科代表果然又送给笔者一本更好的青春箴言集。

这一活动的成功给笔者一个启示:假如当初教师没有忍住包办修改、善意指正的冲动,结果会怎么样?一方面,教师站在一定 “ 高度 ” 的修改和指正,会损伤学生参与活动后的成就感,因为以学生当时的眼光看,集子是完美的,教师的评价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你的修改和指正越多,对学生的打击就越大。另一方面,教师的修改与指正,会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感觉,对学生自主阅读箴言、自主思考修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打消了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反之,教师的 “ 视而不见 ”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参与的空间,事实也证明了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性,相反是对教师 “ 导 ” 的要求更高,主体性凸现了一个新的理念——学生为本: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引导学生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活动中两段 “ 郑重 ” 的话,就是一个精心的设计:先是正面的肯定,让学生充满自信心与成就感。再是委婉的 “ 希望 ”、期待的 “ 如果 ” ,引导学生自主把这一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二、强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这里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去,得到“为人生打基础或作准备的教育”。然而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总有一些学生因为自身性格、兴趣爱好而不愿意参与,甚至逃避活动。因此,全面性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量”的保证。这里所说的“量”不是说每一次活动必须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而是要求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充分协调、创设大量合适的情境,努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是学生素质在活动中应得到综合发展,包括 “ 认知过程 ” 的教育、也包括 “ 情感过程 ” 的熏陶和冶炼。全面性更主要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 “ 质 ” 的体现,即学生能在不同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得到和谐的发展,只有全身心投入的参与才有其真正的意义。活动中笔者深有感受:学校后面有一条污水沟,污水是从某一重要单位的下水道里排出来的。有一天,笔者找了一( 2 )班三个同学:胆大的愣小子张明,做事细心周到、擅长交际的女生王娅,会写作文的 “ 小书虫 ” 汤小阳。对他们说想请他们仨去了解一下污水沟的情况,写个调查报告,并故意给他们来了个错位的分工:汤小阳负责组织,张明负责与对方交流了解情况,王娅负责写调查报告。几天后,一篇写得很好的调查报告交上来了,更可喜的是几周后污水沟也有了改观。后来,笔者听学生说:他们几个人为了这事,忙乎了几个下午,忙什么,不言而喻。这次成功的活动告诉笔者:学生其实有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要让学生有 “ 质 ” 有 “ 量 ” 参与活动,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性是对教师掌控活动能力的检验。

三、突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与时俱进,多种多样,然而针对某一具体教学目标,采用何种科学合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仍然有其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理解为:首先,活动的内容要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活动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活动的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就近。例如前文提到的污水沟的调查活动,还如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就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都是活动内容生活化的体现。这样的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深刻的体验,潜移默化地使其生活经验和思想品德得以升华、内化。其次,活动形式的选择要有效。即符合教学实际,能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走过场,摆花架子。举个例子:七年级第一课有个活动环节——“ 相互介绍交朋友 ” 。书上提供的形式是写好个人介绍卡,学生抽签介绍。可实际上由于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教师不便于课前去布置准备个人介绍卡;同时,抽签介绍的形式花费的时间长,参与活动的学生人少。采用传统的前后左右分组交流的形式,也有一些弊端:相邻的学生往往在课前已经了解认识,激不起交流的欲望,同时范围也偏小。于是,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形式: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自由介绍交流,找朋友。由于活动空间、对象的扩大,学生一下子 “ 活 ” 起来了,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精心选择科学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全面发展,就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e](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一中2566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