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 程颐农
杜德志 志在“青杂” 德被西北
文 程颐农
农民朋友亲切地叫他“杜油菜”,而同行则形象地赞誉他为油菜界的“西北王”。
夏季,青海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盛开了。此时,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青海省油菜育种专家杜德志。他主持培育、推广的高产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青杂”系列,使春油菜取代小麦成为青海省的第一大作物,成为农民增产致富的重要来源。农民朋友亲切地叫他“杜油菜”,而同行则形象地赞誉他为油菜界的“西北王”。
1964年,杜德志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吉安是江西省传统的农业大县,春种秋收,大地孕育了作物,作物养育了农民,收成关系农民的温饱。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杜德志,对农民的艰辛感同身受。吉安也是出英雄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过民族英雄文天祥、三朝重臣周必大、独臂将军余秋里、开国将军肖望东等。英雄们刚正不阿、爱国爱民的事迹也深深烙在幼年杜德志的心里,他决心要为减轻农民的疾苦而努力学习。
高中毕业时,杜德志作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面对当时的多方压力,他坚持自己的理想,报考了华中农业大学,选择了并不热门的农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读研期间,因为油菜“北繁”试验,杜德志来到青海。湛蓝天空下,广袤高原上,盛开着无边无际的油菜花,他被这番美景吸引了。那时候,青海主要种植的是生育期短、产量低、品质差的白菜型油菜,而高产优质的甘蓝型油菜因生育期偏长,还不能在青海的土地上正常成熟。当杜德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美丽青海”成了他挥不去的记忆。
春油菜是青海省最主要的食用油料植物,也是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改善油菜品质对青海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省外能育成冬油菜杂交品种,青海作为我国北方春油菜的发源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特早熟型油菜种质资源富集区,难道就培育不出高产优质的春油菜杂交品种吗?”杜德志深信科学能够富民,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潜心问道,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1989年,25岁的杜德志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只身来到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工作,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的油菜育种事业。
当时的青海,在油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应用上,尚属空白。1990年,经过一年调查研究,杜德志深感青海这片土地太需要高产优质的油菜新品种了,他决心早日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的油菜替代品种,实现油菜新品种覆盖全省,使科学惠及百姓。他向青海省科委提交“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立项申请。申请很快得到批准,并作为青海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一无工作经验,二无任何资料可资借鉴,参加工作仅一年的杜德志,就这样带领课题组开始了艰苦探索。
青海夏短冬长,作物生长期很短,为了缩短育种周期,每年在青海春种秋收后,杜德志又赶到冬油菜区秋种春收,进行“南繁”,利用南方的温热气候再继续研究。年复一年,他和育种团队像候鸟一样,在青海和云南两地间迁徙、育种,循环往复,从未间断。劳身又劳神的超负荷工作,使他身体几乎透支到了极限。
就这样,杜德志用5年时间完成了常规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课题。
1996年,杜德志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双低春油菜杂交品种“青杂1号”。它比当时春油菜区主栽常规品种“青油14号”增产16.1%,先后通过了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审定,在我国北方春油菜区迅速推广,成为春油菜区的主栽品种。这项成果也实现了青海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零的突破,标志着青海省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不但赶上了全国发展的步伐,而且在春油菜区处于领先地位。
再接再厉,杜德志又培育出了比“青杂1号”产量更高的“青杂2号”。2000年,该品种开始在青海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在内蒙古、新疆及甘肃低海拔春油菜主产区种植,使得整个春油菜区油菜产量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对杂交春油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
“青杂1号”和“青杂2号”在甘蓝型油菜产区大面积推广的同时,我国春油菜的高海拔、高纬度产区还主要种植产量较低、品质较差的白菜型油菜,当时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在这些地区还不能正常成熟。为此,杜德志对自己又提出了一个更高难的目标:要提高白菜型油菜产区的油菜产量,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区域的油菜品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带领课题组经过无数次的科技攻关,于2001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杂交品种“青杂3号”。这种新品种基本替代了我国春油菜区海拔2750-2950米区域的白菜型油菜,是我国春油菜区早熟育种的重大突破。
接着他又先后培育出9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使高海拔地区的油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其中,“青杂5号”连续5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并创造了我国油菜单产历史的最高纪录;“青杂7号”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遴选为当年全国油菜主导品种。近二十年来,我国春油菜区的主栽品种和国家春油菜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都是杜德志培育的,青海已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春油菜良种繁育基地。
为了惠及更多农民,杜德志不辞辛苦,将这些品种推广到甘肃、新疆、内蒙等春油菜区,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2013年,他培育的杂交油菜品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在蒙古国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春油菜品牌。
截至2016年,杜德志已主持培育出“青杂”系列春油菜品种12个。这些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使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种植区域的海拔上限提高了200米,平均亩产提高30公斤左右。“青杂”系列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等地大面积种植,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占这些省区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的85%以上;“青杂”系列在国内外累计推广6600多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50多亿元。
培养研究生
1993年,怀着一颗立志“科学为民”的心,杜德志加入了九三学社。由于在专业上的建树和工作上的成就,他于2005年12月当选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副主委,自2007年起连任九三学社青海省第六、七、八届委员会主委,当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秘书长。
杜德志非常珍惜组织的培养和广大社员的信任,把履行参政党职能当作新的课题来做,努力提高理论修养,提升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带头做好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等社务工作;紧紧围绕中共党委、政府所思,群众所盼,社会所求,超前谋划,深入调研,精心准备高质量的议政建言。
在省政协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每次从全国“两会”回来,他都要向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和基层组织领导们认真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引领大家深入分析大局、准确把握大局,对一些宏观性、战略性的深层次问题,“参”在前,“谋”在先,提出自己的前瞻性意见和建议。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在他的领导下,创新参政议政的思路和举措,立足人才智力优势,将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作为参政议政着力点,形成了力促意见建议能够进入党政领导决策视野的参政议政新局面。
2013年,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与互助土族自治县建立了“九互合作基地”。杜德志抽出时间多次到互助县政府协商筹备,结合自己青海大学副校长、兼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和春油菜研究所所长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他的“青海油菜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春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两项农业科技成果与“九互合作”无偿结合,建立了互助县农业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推广“青杂”系列高产油菜和春小麦新品种达20余万亩;同时,整合社员专家的资源和力量,在基地建立了“九三学社专家工作站”,为农民推广科技新成果,提供优质新品种,教授新技术,为当地培训农村创业和技能带头人达千余人次,有效促进了互助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也使九三学社青海省委的社会服务工作实现了向固定、集聚、长期服务模式的转移,提高了社会服务的实效。
作为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博士学位点的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杜德志从2004年开始讲授《作物遗传育种专题》《专业英语》等课程,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8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名,为我国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
在九三学社社员和同事眼中,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还是良师益友。虽然在工作和学术上取得了诸多荣誉和称号,堪称青海农业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但他始终以学术为生命,保持着谦和儒雅、低调做人的风范,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迈进。
杜德志: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主委,青海大学副校长
(作者为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杜德志简介:
1999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是青海省当时最年轻的研究员。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青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海省首届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工作重大贡献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北区育种岗位科学家、青海省油菜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首席专家、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优秀学科带头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杰出人才等诸多荣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