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艳辉 活在石溪人的心里

时间:2024-04-24

文 李序曲 李 保

陈艳辉 活在石溪人的心里

文 李序曲 李 保

沿着这条路,他走了51天,走入了136户贫困家庭,走进了石溪人的心里。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成了他工作的最后一站。

一条九曲回肠的山道,通向海拔500多米的安化县清塘铺石溪村。

沿着这条路,他走了51天,走入了136户贫困家庭,走进了石溪人的心里。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成了他工作的最后一站。

蓝天白云,连绵群山,见证了他的倾心奉献;时光荏苒,岁月悠悠,48岁的他,在扶贫济困路上已经走了许多年。

“他一边‘被扶贫’,一边不断地扶别人的贫,自己却无从享福。”亲朋好友无不痛心。

可他经常对妻子说:“人生价值,不在于名利,而在于你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家庭。”

“这样的扶贫干部,是百姓之福。”在他离去的日子里,石溪村的群众提起他,依然感觉到温暖和希望。

他,就是九三学社益阳市委委员、赫山区委主委,赫山区驻安化石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艳辉。

“不管山多高路多远,都得走到”

2017年2月9日,正月十三,陈艳辉和扶贫队员第一次进村时,山里大雪纷飞,他在车上拍了一段视频发给妻子蔡小玲,“老天爷知道我们是去雪中送炭的。”

两天前,陈艳辉担任了赫山区驻石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半个月前,他刚被提拔为赫山区经管站站长。

单位一把手担任扶贫队长并不多见,但陈艳辉毫不犹豫地接过重担。刚在村民家安顿下来,他就带领队员摸底走访。

山路漫漫,山道弯弯,陈艳辉与队员们徒步走访,每天早出晚归,一个多月访遍了1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时走了一天山路,看到陈艳辉气喘吁吁,村干部劝道:“天都快黑了,别去最远的那户人家了,就听听情况介绍吧。”但陈艳辉却说:“想了解真实情况,必须嘴巴去问,眼睛去看,脑袋去琢磨。不管山多高,路多远,都得走到。”

回到驻地,陈艳辉或整理资料,或研读文件,或一起讨论方案,每天忙到深夜。曾任石溪村党支部临时负责人的熊成业纳闷了:怎么他睡觉时间那么少?

到达石溪村20多天后,扶贫队拿出了一份30页的《产业帮扶项目初步实施方案》,之后,分别形成了光伏发电、中药材种植、生猪、黄牛、黑山羊、土鸡、禾花鱼养殖等7个项目方案。陈艳辉多次说:“我一定要把500万扶贫资金发挥出1000万、1500万的效果。”

“人的潜能像一粒种子,能发挥人的超常遐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挖掘出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扶贫硬仗。”陈艳辉在工作笔记中写道。

陈艳辉深扎基层,一心为民,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脚印走出了一位人民公仆无愧的人生

在陈艳辉的建议下,蔡建新在2016年引进了智能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既环保又增收

陈艳辉一家一直住在箴言中学一间教室改成的房子里

在教室改成的家里,再没有陈艳辉的身影,只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相依为命

“死也只能死在石溪村”

陈艳辉终究没能赶上在4月1日早晨上班前“堵截”赫山区委书记,汇报石溪村的扶贫工作。

前一晚,连续头痛多天的陈艳辉被扶贫队员从安化“押回”益阳检查身体。但他却盘算着,正好可以趁这次机会,向区领导汇报夜以继日完成的7个产业扶贫项目规划,以尽快启动相关建设。

陈艳辉向妻子保证,汇报完后就乖乖去医院。当天夜里12时,蔡小玲入睡前看到丈夫还在电脑前。翌日清晨7点40分,陈艳辉突然倒在家里,被紧急送至医院后抢救无效去世。

与陈艳辉相交30余年的刘文斌,在好友走后时常夜不能寐,不断回想3月底与他的最后一次对话。

当时,刘文斌看陈艳辉气色很不好,劝他去看病,还半开玩笑地说:“你别那么拼命,500万修条路、修个学校,贫困家庭再分一分就差不多了。”

“这种做法,只比犯罪好一点!”向来温和的陈艳辉不客气地“教训”他。

“再不去看病,你真的会累死的!”

“扶贫任务不完成,我就算死也只能死在石溪村。”

同样的话,陈艳辉也对妻子也说过。“他一向守信,没想到真的把生命献给了石溪村。”蔡小玲喃喃地说。

3个多月来,蔡小玲一直沉浸在自责中。原来,陈艳辉几年前就被查出高血压和冠心病,医生叮嘱不能劳累。

从赫山湖区到安化山区,陈艳辉的不适反应十分明显。第一次从安化回家,蔡小玲就发现本来肤色白皙的丈夫脸色发黑,陈艳辉解释说山区水质不好。看着镜子里的妻子,陈艳辉还打趣道:“你看,我衬得你多漂亮。”

进入3月,安化持续低温多雨,石溪村气温比益阳低五六度。扶贫队员周建国回忆,陈艳辉感冒了20多天,常大口喘气,有时用手捶打胸口。大家劝他回益阳检查身体,但他坚持要先完善产业扶贫规划,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再说。

4月1日清晨陈艳辉突然倒地时,书桌上的电脑还没关上,打开的文件是一份扶贫项目规划书。

心痛之余,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何如此拼命?

与陈艳辉在乡镇共事多年的赫山区司法局局长曾国昌了解他:“他向来对工作极其认真,亲力亲为,有时生病了也不请假,生怕影响工作。”

“他每次一讲起石溪村的贫困群众,仿佛就在谈自己的兄弟姐妹。”好友徐昶记得,陈艳辉不止一次告诉他,村里的尘肺病人生活多么艰难,扶贫攻坚多么迫在眉睫,一定要把500万元的每一分钱都用到老百姓身上。

“本来就对扶贫工作有很深的感情,48岁时还能被提拔,他想回报知遇之恩,一心要发挥所长,把扶贫任务圆满完成,为赫山区在全市驻村扶贫工作中拔得头筹。”这是陈艳辉曾经透露给刘文斌的“秘密”。

“他是石溪村的福气”

噩耗传到石溪村,整个村庄笼罩在悲痛之中。

“我几乎天天去找他商量,他从不嫌麻烦。”提起艳辉大哥,正在修建新猪舍的刘道珍几度哽咽。

尽管刘道珍家中因病致贫,但陈艳辉看中他有想法、肯吃苦,多次与他沟通,帮他找到了养殖宁乡花猪的路子,并推荐他参加“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鼓励他好好学,带领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

看着嗷嗷吃食的花猪仔,刘道珍眼前回闪着陈艳辉不辞辛苦帮他清洗猪舍的身影,“他就像自家人一样。”

陈艳辉刚到石溪村便发现,扶贫队驻地附近一户家庭仅有一对年少兄弟,父亲和叔叔先后因尘肺病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奶奶也在2017年不幸去世。

得知哥哥廖岳斌原本成绩优秀,曾考入长沙一所知名中学,却因家庭变故放弃学业后,陈艳辉三赴长沙,找到做工程监理的朋友刘又阳,“这是个好苗子,太可惜了,请你一定要帮帮他。”为此,他们帮廖岳斌考虑了三个帮扶方案:一是让他复学;二是送他进技校培训,半工半读;三是去朋友公司边打工边培养。

“石溪村很幸运,他来到了这里;石溪村又没有福气,他走得太匆忙了。”70岁的石溪村老支书刘起伍边感慨边拭泪。

“他喜欢做接地气的事业”

“他懂农村农业,懂经济,熟悉互联网,对群众特别有感情。”得知陈艳辉即将去石溪扶贫时,刘文斌虽然说“这是个苦差”,心底却认同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1992年从中南财经大学毕业后,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身有残疾的弟弟,陈艳辉选择回到家乡,先后在赫山区衡龙桥镇、羊角乡、白石塘乡等地工作,2010年起担任赫山区监察局副局长。

在衡龙桥镇任副镇长时,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陈艳辉带领工作小组建设塑编基地,建成当年即创利润800多万元,2016年利润超2000万元。

看着眼前整齐的厂房,与陈艳辉共事多年的衡龙桥镇副镇长张建群感叹:“当年镇政府一穷二白,从拆迁、修路,到招商、引资,都是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完成的,他作为组长起了关键作用。”

“没有这位哥哥,就没有我的今天。”20年前认识陈艳辉时,蔡建新是横龙桥镇出名的“打架王”。2008年,在陈艳辉的鼓励下,蔡建新承包了青竹鱼塘,几年后听从他的建议,改为网箱养鱼,收入可观。

2016年,注意到网箱养鱼的环保问题,陈艳辉通过查阅资料,又强烈建议蔡建新投资60万元引进智能化池塘内循环健康养殖系统。不出意外的话,蔡建新农场今年收入可达40万元。

“习总书记说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都是艳辉教我的。”蔡建新的眼眶又红了。

“他如果做生意,肯定能赚大钱。”刘文斌早年曾力劝陈艳辉下海,但他毫不动心,“他的价值观和一般人不一样,不在乎名利,喜欢做接地气、可以惠及更多人的事业。”

“妻子教到哪,他就帮学生帮到哪”

“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把书读好了,最多穷三五年。而不读书,就要穷一辈子,甚至两三代。”与当老师的蔡小玲认识不久,陈艳辉就叮嘱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陈艳辉格外关照妻子班里的贫困学生,每年端午、中秋,甚至三月三,他都要提醒妻子为学生准备粽子、月饼、地菜鸡蛋。

在刘文斌看来,扶贫济困仿佛是陈艳辉“自带的基因”。1984年,他们还在上高中时,同班的汤正伏家庭非常贫困,陈艳辉联合同学找到学校后勤处,请求免费为他提供伙食,暑假时还将他接到家里住。

蔡小玲在益阳市第十二中任教时,学生周枚的爷爷出了车祸,父亲的腿被旋耕机割断,仅靠母亲日夜做布拖鞋贴补家用。陈艳辉听说后,让妻子去周枚家,一次买了60双布拖鞋,全家一直穿到现在。

2012年,箴言中学的贫困学生龙芬深夜发病,蔡小玲前脚借了2000元将她送去医院,陈艳辉后脚又揣着家里的4000元现金赶来。他还和别的老师在学校募捐6000元,帮助龙芬度过人生中一大难关。

“我相信陈叔叔走过的人生之路,是爱国家爱人民最好的证明。”在陈艳辉的追悼会上,从深圳连夜赶回的谭彪以孝子身份答礼。

家在衡龙桥镇的谭彪,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曾在叛逆期的他与父亲关系一度十分紧张。陈艳辉主动接近他,教他打篮球,帮他调换到蔡小玲任教的班级。从读书到做人,陈艳辉夫妇18年来对他视如己出。

大学毕业后,谭彪到深圳创业,每次迷茫时都打电话请教陈叔叔,最后在他的极力支持下选择了净水器行业。如今的谭彪是一家净水器公司董事长,“去年最后一次见面时,他还希望我回家乡投资建厂。”

自发到追悼会祭奠的,不仅有200余名学生和家长,还有许多从各乡镇赶来的群众,许多人跪在他灵前失声痛哭。

很多故事,刘文斌都是那时才听说的,平时自以为和陈艳辉无话不谈的他震惊了:“原来他帮过的人远不止我们了解的那些,正如他平常说的,做人要积德,帮人要低调。”

“他留下了‘石溪精神’”

“其实他自己都是我们的‘扶贫对象’。”好友徐昶笑着流泪。

陈艳辉常年在基层工作,母亲瘫痪5年,父亲罹患癌症去世,还要照顾智障的弟弟及其一家,经济压力沉重。

3年前在益阳市区购置人生第一套房产时,陈艳辉手头只有4万多元,靠朋友们借钱才凑上首付,至今还没还清。

但遇到困

难群众有急需,自己又实在拿不出钱,陈艳辉就会打电话给朋友,“你帮我送点钱到那儿,要快。”

徐昶有时觉得,陈艳辉真是朵“奇葩”,明明自己那么拮据,看到别人有困难却“过不得”。

但这种无私、真诚和善良,恰恰是陈艳辉最大的人格魅力。

“自家的黄菜子拌饭,远比饭店里的大鱼大肉要好吃得多。”陈艳辉常对妻子说。

在女儿陈健敏记忆中,爸爸从小就告诉她不要跟别人去比吃穿,只跟别人比懂事多一点,比成绩好一点,“他说如果只去比享受,永远会得不到满足,就会永远不快乐。”

“老婆,今年五一节我带你去石溪村看看,3年后你再去,肯定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蔡小玲耳边仍回荡着丈夫的承诺。

陈艳辉头七之日,蔡小玲带着女儿去了石溪村。她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走进一户又一户人家,村民们握着她们的手,未语泪先流。

周建国时常怀念起自己的队长,“他走了,留下了‘石溪精神’,我们会在他走过的扶贫路上继续前行……

陈艳辉:原九三学社益阳市委委员、赫山区委主委、赫山区驻安化石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作者分别为九三学社益阳市委秘书长、益阳市政协副调研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