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杨芳
前不久,母亲收拾整理房间,翻出了一大堆旧书,一些小人书专门用纸箱子装着。看到这些书,我感到十分意外:“这不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吗?”霎那间,我想起了与小人书相伴的童年时代。
那时的小人书,大多黑白色,方方、小巧的开本,装帧结实,素朴大方,仅有封面是彩色的。一张薄纸,一幅简图,几行小字,一页页融汇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现在的小孩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但对我这样的“70后”来说,看到它们则是倍感亲切,因为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小人书陪伴着一路走过来的。记忆中,父亲的身影永远在远方的学校忙碌工作;母亲操劳着一家人的生活;而我也要做一些小事儿,如打猪草,捡烧柴……
每当父亲放假时,家里人特别高兴。父亲会帮母亲做农活,给爷爷婆婆带回一些吃的东西。而我们最欢喜的莫过于父亲会带回小人书来,我们又有新书看了。农忙休息时,各家的小孩围在我们家门口,端出装书的盒子,你一本我一本,享受难得的精神美餐。记得当时看过的小人书古今中外的都有,如《三个火枪手》《茶花女》《徐达拜师》《于桥兴兵》《平原枪声》《小兵张嘎》《伽利略》《苦难的芳汀》《聪明的一休》……
炎热的夏天,我们坐在屋檐下的青石板上,把书堆在石门旁雕刻的花纹上。树荫下的鸡们悠闲地踱着方步,有几只小鸡累了就躲在母鸡妈妈的身旁打盹儿。翻着一本本小人书,我们从不觉得热,直到太阳悄悄绕过树梢、溜到了远远的山边时,有小伙伴才惊叫:“我要回去了,不然一会儿我妈又该叫我了。”也有的小孩沉迷在小人书里,舍不得抬头,等大人来喊时,才依依不舍地回家。而我还在一本本地看,母亲做好饭后喊好几遍,才放下书。母亲这时总是慈爱地训斥道:“看成个呆子了!”
寒冷的冬天,我们就在火塘旁看书,小板凳,长板凳,竹躺椅……蹲着的,趴着的,坐着的,挤在一起看……火塘里的火烧得正旺,贪吃的小孩就找来红薯和土豆烤着吃。偶尔烟雾弥漫,熏得人眼泪鼻涕直流,也只是攥着书使劲扇,等烟雾飘走了,又赶紧低下头趁空继续看。天晴的日子,阳光从屋顶的亮瓦上投射下来,地面就有一个有光的大圆圈,我们站在光圈里看书,这样就不怕浓烟熏得眼睛难受了。有时大家也会为一本书里的某个人物而争论不休,争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又各自捡起自己喜欢的书来看。最怀念下雨的日子,小雨纷飞或者雷声阵阵,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坐在阁楼里痴迷地看书。那日子,多么舒服,多么让人怀念啊。
一直不能忘怀小人书《苦难的芳汀》,在那黑暗的世界,芳汀是一个为了女儿受尽折磨的伟大母亲。很多年后,看了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记忆深处立即冒出小人书里芳汀的模样,虽然对故事的内容已十分熟悉,而与这本书所发生的故事、情愫却成了背景。读《悲惨世界》,不禁感慨芳汀苦难的一生,实际上暗示人一生就是一部苦难史,她启迪我们要做一棵小草,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现在想来,那时父亲省吃俭用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挤出钱来给我们买书看,是多么的难得啊!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是这些小人书陪伴我们长大,让我们慢慢喜欢上了读书写字。
后来,有了儿子,我也喜欢给他买书,真心羡慕他拥有花花绿绿的各种少儿读物,而我却更怀念读小人书的年少时光。原来是你!曾经的小人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孩提时代;像一片宁静的沙滩,留下了在小人书中走过的一个个脚印。那些小人书,在岁月里雕刻了一段段永久的记忆,那是于饥渴中的一捧甘泉,于匮乏中的一份珍贵。
家乡的味道
俗话说,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食自然也是故乡的好。家乡有许多美味小吃,时常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浑然忘我!
一间仅能摆两张小桌的门店,两三个蜂窝煤炉子,两把木椅,四五个凳子,一摞干净的碗碟,一个炉子上煮着热气腾腾的稀饭,还有一个炉子上鸡蛋正冒着蒸汽,三四个装着各种馅料的干净面盆……这就是这家生意最好的豆皮小摊。
这种豆皮,外面是薄薄的一层皮,内里放上各种馅料,有加辣子的也有不加辣子的,你尽可以由着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老板娘头上扎着大头巾,长长的头发盘在头巾里,戴着袖套,套着大围裙,皮肤白嫩的她坐在锅灶边煎豆皮,有时看着煎得二面黄的豆皮,总会让人不由想起豆皮西施这个雅称。老板高高瘦瘦的,系着围裙端盘递碗,也回应着吃客的吆五喝六,有时动作慢了会不小心招来老板娘的呵斥,众食客们总会忍不住大笑一番,老板也呵呵地笑。休息日的早晨,这里很早就有许多人围在锅灶边等候。
薄薄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豆皮放进浇了油的锅里,舀进已炒熟的豆腐干、腌菜、萝卜丝儿、瘦肉辣椒……一阵香气扑鼻而来,让人觉得饥饿难忍。问清楚你要吃什么馅儿的,老板娘开始忙碌起来。她用锅铲把豆皮的边角翘起来,重叠压在一起,豆皮被打包成一个方正的口袋,放到锅里煎着,一面煎黄后,再迅速翻过来煎另一面,直到焦黄的皮在锅里冒着热气,最后用锅铲捞起来,装到盘子里,送到你面前的小桌上。这时你还可以自己拿碗到稀饭锅里舀上一碗,多少随意,坐到桌子边享受美餐,欣赏小街的市井风情。
还有一种,虽然它有别的叫法,但是我一直喜欢叫它苕圆子,这个称呼把它的用料和外形描摹得一目了然。把苕洗干净放进锅里加水煮熟,沥干净水,去皮,趁热用勺子将苕一个个压碎、弄成“泥”;加上合适的面粉,和成均匀的团,用双手轻轻地揉捏,使面粉和苕泥融合得更匀称;搓成一个个大小一样的小圆球放在瓷盘子里。打开灶上的火,洗干净锅,小火烤干锅底里的水汽;加进油,再小火将油烧热,慢慢把“圆球”沿锅边滑进热油中;圆球在油里慢慢变成了金黄色,完成了炼狱般的镀金,如凤凰涅槃般变了个模样,这就是成品了。待外面的热油沥浄了,冒着热乎气儿,咬一口,外酥里软,香香甜甜,让你吃一个还想再吃一个。
还有新出的玉米浆摊成饼、土豆切成细丝放面粉糊里烙饼、烧汤的魔芋粉线儿、五颜六色的荞麦粑粑、柴火烤熟的红薯、南瓜绿豆汤、现磨的豆浆、黄灿灿的小米粥、冰凉爽滑的米豆腐……这一条街的美味小吃,络绎不绝的人群,喧闹的声响,奔跑的车辆……乡音不絕于耳,空气里有一种浓浓的香醇弥漫,无声无息地吸引着你。一缕浓香,一缕淡淡的乡愁,人间美味何止千百万,只因它是家乡的味道!
难怪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大概人们总会留恋家乡的美味小吃,乡愁,其实是对家乡美食绵绵不绝的回味与思念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