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把生活带入小学低年级数学

时间:2024-05-11

孙瑾瑜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这表明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如同一本童话卡通书,既有学生们喜爱的卡通人物,又有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景,如果能把每一道题都创设一个故事或一个生活情景,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与学生的知识紧密相连,那么,你的教学就会更有生机和活力了。现在,就我在进行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让学生体会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对于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他们脑子里可能没有数学这个概念,但他们的确具备了程度不同的数学知识,在江苏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数一数》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数数的同时,也要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在这节课中我将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数一数学校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大家一下就兴奋起来了。可在后来的交流中,同类物体同学们数的数居然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这时就产生了争论点:谁对?为什么有人会数错?争论之后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数数不容易错。于是我让学生有顺序地再去数数其他物体,这次大家数同类物体,数据基本一致。,从而加强了学生有顺序的去数数和观察物体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熟悉校园的同时也体会到这就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2)让教学生活化的同时合理安排教材。多数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已能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但和生活中的计算联系在一起时又不尽如人意。在江苏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单元,按照教材编排,学生只学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而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涉及100以内进退位的加减运算。在此单元教学时,先讲100以内进退位的加减法,同时可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菜场购物。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商品价格、人民币等有一定的认识。在人民币的教学课程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购物经验和感受,和大家分享认识的人民币,说说大面值的人民币如何换小面值的人民币。在出现不同的答案时,让学生通过互相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达成一致,再通过组内的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知识融入生活。课堂上,教师处与引导者的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在与同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

(3)引领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运用中的价值,愿意在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分析、发现规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里已体会到求“一共”应是用加法计算,求“还剩”应是用减法计算,但当上升到文字时,他们常会弄不清什么时候该用加法,什么时候该用减法。在教学中,我创设生活情景,分两次告诉学生两个部分数,再让学生帮我算算我手里一共有几支笔,我一共买了多少本书,班里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的问题中都有一个关键词“一共”,我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当求一共有多少时应用加法计算。当我再出示例题时,学生读完题后自动选用加法计算并会说出理由,他们在生活中得到了知识的体验。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减法教学中,我同样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我从总数里拿走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我手里还剩几支笔?还剩几本书?班里还剩几名同学?……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很多同学找到了关键词“还剩”,并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总结出:当求还剩多少时应用减法计算。在后面的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又共同总结了一些规律,让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知识进行归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实践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对世界的好奇。将应用意识贯穿教学的始终,将数学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