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间:2024-05-11

刘 频

课程标准指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中学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学生数学的学习活动不能仅限于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师问生答、教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不能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由于新课程中,在教学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又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更新观念,并且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1)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教师要增强师生平等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学习的知己,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在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教师应委婉含蓄地提出意见,不要加以批评训斥,应该多鼓励,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针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或有创造性的地方,教师不要吝惜表扬的语言,一定要适时地给以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方、严中有爱。

(2)教师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者。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尽管创造者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这话说明,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是需要情感动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所谓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数学学习成为他们内在需要。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认识结构、思维方式、认识水平、相关知识技能技巧、语言表达,还应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认真交流,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我们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网状结构。如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总结,按如下方法寻找条件: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图形是特殊图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或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对称性;或利用中间关系(如要证明的两条线段都和第三条线段相等,则这两条线段相等)等。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每个知识点有了系统的把握,就会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目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4)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表的开发者。首先,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所研究,传统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裂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心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课程实施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在处理教材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定教学内容,即把握好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多少。另外,分析所教内容的编排意图及在这一节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注意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及学科之间的联系,把握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易度。通过这样的研究探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另外,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点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者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总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改革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角色在各方面发生转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