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王艳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器官将音乐节奏产生的感受作用于心理,获得美的享受。实践证明,在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中,学会聆听,就能调动整个身心走进韵,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从而创造音乐,聆听是音乐欣赏的重要途径。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气质。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爱伦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替代不了聆听音乐。”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建立在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的基础上。诸如基本技能的训练、歌唱、欣赏、演奏、创作,都必须靠听去辨别、控制、发展,离开聆听,音乐教学根本无法进行。学生只有通过静心聆听音乐才能真正地品赏音乐、理解音乐。经过一再的研究和探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把聆听这一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有效聆听情境
学会聆听,是感受音乐,审美音乐的前提。在美好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感觉音乐的美。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引领学生来感受美,培审培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探索热情高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指导学生理解感受。
例如:在《我爱我的家乡》一课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有效利用媒体创设了画面优美,生机勃勃的家乡美景,配合优美的解说,给学生展现了家乡的名人,山水,特色,孩子们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着家乡的美好,陶醉在这美好的情境之中,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情境创设育人,育心,提高了审美。学生融进了作品,作品感染了学生,互相交融,学生和作品间有了共鸣。这种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感悟,有助于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二、培养相互聆听习惯
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时,音乐也就走进了他们心里,学生和音乐也就产生共鸣,拨动了情弦,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他们会迫切需要表达自己的这种体验,外显这种感受,也很自然的流露出去音乐的理解,比如哼唱出来,哪怕以自己的方式。音乐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应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相互聆听,不能在张扬自我时忽略周围发声。
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强化学生的听力练习,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听,注重听老师的示范,留心听钢琴发出的音律,由这些声音中来增强听觉的感应力。学生在唱时一边听,一边想,有效区分出对和错的唱法。为了更好地掌握歌曲,在教唱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多种形式,比如采用师生协手,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等。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更专心的来听,关注乐段与乐段间的关系。在点名学生试唱和老师范唱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从而把握正确的唱法。在低年级段更应注重互相间的聆听,听他人唱,听他人说,欣赏他人演,不仅要做个文听众,还要做个有涵养观众,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
三、调整分层聆听层次
在不断的欣赏中,我们会形成一定感知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逐步形成的。感知的过程就是用审美的眼去看,耳去听,不断去发现,探索音乐的美。在学唱音乐时,如果持之以恒的加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更显得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这个过程可以是师范唱,也可以是聽音响,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新的旋律,并对之产生体验感受。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来安排聆听的次数,引领他们多方位的听,不能单一的重复,也不是无目的听,每一次都要有相应的要求,且要步步提高,难度有层次的上升。这样的聆听才有效,甚至高效。
如:《口哨与小狗》是一首通俗管弦乐曲,在教学这课时,学生是听不懂的,因为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曲子。我设置了这样的环节,出示图片,讲故事,找出故事中不同主人公的音乐,分段来聆听,不断熟悉并反复的来听,对比着听,练演唱,从而加深对曲子的理解,提高了鉴赏能力。这时的分层聆听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培养主动聆听兴趣
我们要促使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就是让他们对所学的发生兴趣才行。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地去聆听,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各环节中,我们有效的渗透进聆听习惯的培养教育,以此为阶段性的目标。这种教育才会无声的融入孩子的血液里,有效提高他们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能力。这样孩子们才会自然而然地走近音乐,走进音乐里去自己探索领悟。让耳朵灵活起来,让音乐进驻心田。
总之,“聆听”是一种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也是提升审美的必经之路。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聆听习惯,就一定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