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美破冰,四两拨千斤的外交博弈

时间:2024-04-23

隋坤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总统在中南海会谈。

1971年的4月4日,日本名古屋十里桃红,樱花雨落。当时,正值名古屋世乒赛期间,中国乒乓球队队员和往常一样在大巴车里等候。突然,一个留着长发、穿喇叭裤的外国小伙跳上了中国队的大巴车。很快有人认出来,此人正是美国乒乓球队队员格林·科恩。

彼时,中美两国关系尚在冰点。几秒钟之后,科恩用一句“Hello”打破了沉默,中国队员虽纷纷点头示意,但场面还是难掩尴尬。过了一会儿,热情开朗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与科恩通过翻译攀谈起来,还送给科恩一幅杭州织锦作为礼物。

第二天,庄则栋与科恩的照片及报道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很快,中国乒乓球国家队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邀请美国乒乓球国家队访华。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国家队乘飞机抵达北京,开始访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乒乓外交”。借此机会,中美两国开始“破冰”。

后来,“小球推动大球”被传为一段佳话,但是,在背后推动“小球”的,其实是冷战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专家董一凡告诉《环球人物》记者:“20世纪60到70年代,中苏之间因意识形态、霸权与反霸权等问题而关系紧张,中美之间在战略平衡层面形成巨大共同利益,这些因素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推动力。”

基辛格假装肚子痛,实则秘密访华

1969年,中苏两国关系快速恶化。但是,自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之后,美方开始不断向中国抛来橄榄枝。

1 9 7 2 年2月,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图为周恩来总理到北京机场迎接尼克松总统。

1971年,周恩来总理与访问北京的基辛格在一起。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报告中对中国使用了“伟大而生气勃勃的人民、有天赋和有教养的人民”等友善词语,表示要“尽力采取同北京改善实际关系的步骤”。10月初,尼克松在会见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记者时称:“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需要融入世界,需要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合作。让中美关系正常化,是这一战略目标的最重要抓手和钥匙。”董一凡解析道。

毛泽东对于尼克松的示好心领神会。1970年10月1日的国庆大典上,毛泽东邀请自己的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第二天,毛泽东与斯诺站在天安门城楼的照片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报纸的右上角还特地写了一句毛泽东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1971年,当美国乒乓球国家队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对他们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时机已经越来越成熟。尼克松认为,若要訪华成功,则必须严加保密。如果公之于众,不仅尼克松本人会面对来自美国政府内部的层层阻力,且世界各国也会坚持要求与美国商议、会谈。

在此背景下,尼克松派出了国务卿基辛格率团秘密前往中国,为尼克松访华做最后的铺垫。

经过精心安排,基辛格开始了秘密访华行动。1971年7月1日,基辛格离开华盛顿,在西贡活动了三天,到曼谷停留一天。7月6日,他到达新德里;7月8日,他来到伊斯兰堡。晚宴上,他装作肚子痛,宣布去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7月9日凌晨4点半,基辛格一行人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

北京时间12时15分,基辛格终于来到了中国。

当天下午,周恩来在钓鱼台五号楼与基辛格举行了会谈。最终,双方在友好轻松的氛围里,敲定了诸多尼克松访华的细节。

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曾写道:“中方在接待我们这个秘密访问团时却全无紧张气氛,此后的会谈中也是如此。东道主那么泰然自若,落落大方,好像没有任何事情会打乱他们的方寸,也好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准备第一次迎接美国总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上午11点半,尼克松及夫人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这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79年,邓小平在休斯敦马术竞技场向观众致意。

据相关人士回忆,尼克松为此行做了细致的准备。在盛大的国宴上,许多随行的美国官员都不会用筷子,唯有尼克松可以不紧不慢地用筷子夹取美味佳肴。原来,自从访华之事决议后,尼克松就在家中练习如何使用筷子。尼克松还特地学了几句简单的中文,比如“你好”“谢谢”,拉近了与中方人员的距离。

尼克松此次访华耗时一周,世界上将这周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又称《上海联合公报》)。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不过,就当全世界都以为中美两国建交似乎已经板上钉钉时,世界政局风云突变,给中美关系再一次蒙上了阴影。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丑闻辞去了总统职务。尼克松下台之后,美国政局不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说道:“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与苏联协调中东事务也是美国政坛的重中之重。显然,中美建交的优先级已经有所下降。”其次,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出现“退步”,也成了横在中美之间的一道天堑。

直到1976年,卡特成为美国总统后,中美建交终于再次提上了日程。刁大明说道:“卡特时期,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为首的美国高官认为,中美建交可能有助于美国与苏联的竞争。随后,中美建交进入了快车道。”两国政府经过多轮会谈,搁置台湾问题的争议之后,终于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邓小平“旋风9日”令美国人印象深刻

从此,中美两国进入了多年的“外交蜜月期”。1979年1月底,邓小平应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正式访问。

1979年1月29日上午,邓小平和夫人一行乘车来到白宫,早已等在那里的1000多名现场民众挥舞中美两国国旗,向中国贵宾欢呼、鼓掌。卡特总统和夫人陪同邓小平和夫人登上演讲台。乐队奏起中美两国国歌,礼炮鸣19响。两位领导人检阅了仪仗队。布热津斯基当时也在现场,他曾回忆道:“当时的气氛就像充了电一样,我不记得白宫以前曾经有过如此令人激动的场面。”

邓小平在亚特兰大会见已故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夫人,向金的墓地献花圈。其间,邓小平亲吻黑人孩子的画面在各大媒体广为流传。在休斯敦附近的西蒙顿小镇,邓小平观看牛仔竞技表演时戴上宽边牛仔帽的一幕,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对于美国人来说,邓小平欣然戴上牛仔帽观看牛仔表演这一举动看似隨性,却表达了他对美国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人民的友好。邓小平头戴牛仔帽、向美国公众挥手致意的友好和自信形象已定格在历史中,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永久象征。访美最后一站,邓小平选在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他在那里主要考察了波音747飞机生产线。

据为邓小平访美担任首席翻译的冀朝铸回忆,在访美期间,邓小平的风格是友好而坚持原则,从不在原则问题上让步,但永远准备寻求双方的共同点。

访美期间,这位74岁高龄的老人参加了80多场活动。后来,美国媒体将邓小平的这次访问称之为“旋风9日”。在短短9天访美时间里,邓小平以超凡的外交才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成熟心态,以及中国必将实现现代化的充分信心。

但是,在这次出访当中,邓小平也面临着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胁。据当时负责邓小平访美安全事务的高级官员回忆,当时美国的安全形势非常复杂,极左势力和种族主义者等极端群体的存在让中美双方的安保人员倍感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那些游荡在美国的“台湾顽固势力”。

作为建交时被暂时搁置的争议,台湾问题从那时起就成了埋在中美之间的定时炸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