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张成春
诚信原则之价值功能
■ 张成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得益于法治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主体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就是“经济人”。经济人是理性的、自私的人(追逐自身的、自私的利益),假设人们都试图增加自身的效用并努力追求个人利益(理性的、自私的行为的假设)。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也就是民商法(市民法)中所谓的“人”——“民(商)事主体”。民商法为他们设定了平等的权利,允许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依“契约自由”原则自由追逐自身利益,我国《合同法》的表述即是“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必须注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人”或“契约自由”理念极易借助“自由竞争”之形式被民(商)事主体所滥用。尤其是商法,被认为是“基于个人主义的私法本质,为那些精于识别自己的利益并且毫无顾忌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极端自私和聪明的人而设计的”。由于形式上的契约自由或平等原则,无法掩盖和解决民(商)事主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区别和差异(例如巨无霸的国际连锁超市与小微供货商),因此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欺诈、不公平竞争、垄断等有违市场经济理念的失信行为。在契约社会,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都转化为交易过程,它便有着某种程度的对于传统道德(或是非交易性道德)的冲击与破坏力,那么,以经济人设定和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市场经济,是否不需要道德约束?
确实,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非伦理性。例如,作为市场交易基本法的合同法,就是在冷静地计算利害关系基础上规律交易(强调经济效益而鼓吹主动违约的“效率违约”理论一度曾甚嚣其上)。但是,如果利己主义的泛滥使这种非伦理性变质成反伦理性,那么合同法就会违背人民感情而受到抵制和攻击。因此,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后,又穷余生之力写作《道德情操论》不是没有理由的。尤其是法治社会中,以“经济人”设定和“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并非与道德伦理格格不入,而是相反,法治社会应当通过把基本道德准则提升到法律原则高度,从而提升市场经济主体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
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应该是最基本的商业道德。因为只有按照此种商业道德行为,才能保证交易活动能够高速快捷地进行,从而形成正当稳定的商业信用乃至社会信用交易秩序。另一方面,诚实守信也是交易当事人为维护彼此之间信用关系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商业道德。它是人们行为的最低标准,究其本质,诚信原则由于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合为一体,兼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双重功能,使法律条文具有极大弹性,法院因而享有较大裁量权,能够据以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直接调整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诚信原则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学者谓之“帝王条款”。
从国外立法看,诚信原则法律地位确立,肇始于《德国民法典》“债务关系编”第2条(即著名的《德国民法典》第242条):“债务人有义务依照诚实信用所要求的方式并考虑交易习惯,履行给付。”实践中,该条款并不仅仅适用于债法,而成为一条适用于整个《德国民法典》的“超级调整规范”。瑞士、日本、泰国、我国台湾地区等地的民法典也纷纷将诚信原则规定为民法基本原则。日本在战后特殊情况下修订民法典,增添了诚实信用的规定。根据这一原则,有关诚信原则的法院判例在恢复与维持市场道德秩序中发挥极大作用。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在批判了长期以来学术界把“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过错责任”这三项运用于不同民法领域的民法具体原则作为“私法三大原则”的传统思潮后,指出“西方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上只有诚信原则一个,它的效力贯穿于西方国家民法始终”。
在我国民商法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民法通则》在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信原则。这就以民事基本法的形式确认诚信原则的地位。诚信原则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