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视新闻专题采制的侧重点把握

时间:2024-05-11

沈预良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传播渠道增多,各种碎片化信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全媒体语境中,电视新闻专题在深度解读重大新闻事件、推出典型人物方面具有其他报道体裁无法替代的作用,能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信息及权威解读。电视记者在采制时,要通过三个侧重点的把握,来不断提升此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媒体;新闻专题;采访报道;侧重点把握

在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媒体特别是县级电视媒體中,新闻专题采制与别的体裁的报道相比还是一个弱项,播出节目的影响力也不是很大。其实,电视新闻专题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和目标受众,在深度解读重大新闻事件、反映典型人物方面具有其他报道体裁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地方电视媒体来说,记者在采制新闻专题时应把握好三个侧重点,即时效性、故事化和感染力,并以此为抓手,来增强这类报道的实际传播效果。

一、时效性

“新闻专题报道,是指传媒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版块里,运用广视角、大容量、深层次、多手法的报道形式,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特殊人物、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内容主题的揭示或研究报道。”[1]由于受节目时间长度限制,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单片都不长,多则两三分钟,少则几十秒,无法深入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和全面反映典型人物。如果用连续报道或者系列报道形式,则由于后续报道时间跨度大,会影响内容的时效性,而用新闻专题的体裁进行报道,则不失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一是内容相对完整,二是能确保播出时效。要体现电视新闻专题的时效性,在报道时还应该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2014年12月初,一封特殊的求救信,摆在了时任绍兴市委书记钱建民的案头。信上说:“今天,我们带着全村老百姓的期望,我们无能为力,希望领导能请求医院全力抢救我们的大书记金传土同志,钱他自己会出,不够我们老百姓捐!”信的末尾,有207位村民的签名。笔者与同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为这是一个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好题材,于是就马上介入采访拍摄。

事情的原委是当年10月26日,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九岩村村支书金传土从村卫生服务站建设工地回家,突感胸闷气急,意识不清,被村民送到绍兴市中心医院抢救,被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大书记”是九岩村村民对村支书金传土的“爱称”。金传土原是一家纺织企业的老总,旗下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而他所在的九岩村,却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是柯桥区挂牌的重点帮扶村。金传土上任的第二年底,九岩村就基本还清了债务,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接到200多位村民的联名信后,绍兴市委和柯桥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十分关心金传土的病情,绍兴市中心医院组织本院专家与上海、杭州的专家进行了会诊。与此同时,村民们则在默默呼唤:“大书记,你快醒来吧”。

由于笔者与同事及时介入拍摄,保证了这部题为《“大书记”你快醒来》电视新闻专题的时效性,同时真实反映了基层村干部一心为民、深受村民爱戴的感人事迹,因而获得了2014年度绍兴市广播电视新闻作品政府奖一等奖。对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专题中的人物,只要突出典型性和代表性,选择对象个性鲜明,并具有时代特征、示范作用和引导价值,那么就会被老百姓认可,就能成为公众信服的传播对象,作品也会既叫座又叫好。

电视新闻专题要内容翔实、报道有深度,同时又要讲究时效性,这是必须再次厘清的常识。“新闻报道的‘新鲜度,不仅以‘快保‘新,还以一种强烈的‘时代感来保鲜。新闻报道越同当前的社会关注、生活状态相吻合,便越具有时代特征,给人以‘时代感”。[2]电视新闻专题属于深度报道。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记者编辑认为,深度报道的时效性不用太讲究,否则会淡化片子的思辨色彩。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电视新闻专题的时效性,是此类报道能否有较强竞争力的一个着力点。“传媒学理论认为,受众对某些‘议题、新闻事件是否重视,一般都会受到两个方面原因的制约。媒体对新闻事件报道得越深,时效性越强,观众对这一‘议题重视的程度就会越大;相反,媒体对新闻事件反映得肤浅,时效性不强,就是‘老掉牙的旧话重提。”[3]

二、故事化

“电视新闻故事化成为让电视新闻可视、可信、具有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的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4]要使电视新闻专题故事化,就必须重视情节和细节在片中的展示,只有情节生动、逼真、感人,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而那种独有的细节画面,如果内涵丰富、出神入化,还能引发观众深入思考。

柯桥区台最近开设了一个电视栏目“天南地北新柯桥人”,专门播出外来建设者在柯桥挥洒汗水、奉献才智的新闻专题。如今的柯桥,已成为一座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现代商贸新城。在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境外的近70万外来人员。来此谋生也好,求得个人事业发展也罢,都是一个个“新柯桥人”。在一条题为《你在柯桥还好吗——新柯桥人速写》的电视新闻专题中,记者就为观众讲述了几个外来人员的动人故事。如轻纺城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珍英来自河南商丘,毕业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2002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她怀着对鲁迅作品及鲁迅故乡的崇敬之心来到柯桥教书。她课堂上妙语连珠、下课后和蔼可亲,不仅谈吐风趣幽默,还仪表温文尔雅,在轻纺城高级中学一待就是14年。在学生眼中,她是富有真心、爱心、细心和耐心的好老师。而王老师则认为,她已经融入到柯桥当中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绍兴人,幸福指数还蛮高的。

还有,来自重庆的徐坤均要算老柯桥了,他作为一名垃圾清运工兼驾驶员,已经在柯桥的环卫工作岗位上奉献了20多年,并且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因而多次被评为站里的优秀驾驶员。柯桥区台记者通过几天的跟踪采访和拍摄,对这位外来务工者的工作和生活进行故事化演绎,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记者正是通过纪实拍摄和动态采访,并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节的展示,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而要使电视新闻专题故事化,记者还必须处理好画面细节与声音细节的关系。“画面细节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表现,其能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新闻故事的发生、发展,使新闻节目更加丰富。”[5]声音细节则是运用好各种典型的现场同期声,有效地配合画面,为画面服务。

电视新闻专题中的典型人物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展示他们身上的生动故事,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当然,讲故事是一种文学手法,记者在电视新闻专题报道中不能乱用,只能借鉴其细腻、曲折、趣味性、扣人心弦的叙述形态,通过将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故事化演绎,改变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报道现状。

电视新闻專题的取材比较广泛,涵盖重大新闻事件和先进典型人物,叙述结构也多种多样,但报道主题必须明确,内容必须服务主题,同时还应该从中设置必要的悬念。“悬念犹如瀑布,必须在材料方面准备落差,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最终是否得到解决、人物的命运究竟如何,从而吸引他们始终停留在节目里,不按手中的遥控器。”[6]无论是事件性新闻专题还是人物类新闻专题,记者在采制时最好能根据顺序安排结构,以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作为报道脉络,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交待通畅、有头有尾,有时也可以作一些必要的铺垫,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观众在收看时如同听故事一样。

三、感染力

“电视新闻专题将音、画、文字等视听手段融为一体,通过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新闻事件,可以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深入的新闻事实。”[7]要增强电视新闻专题的感染力,记者在采访事件或人物时就必须投入真情。尤其是在采访典型人物时,更需要融入感情,通过质朴的语言、平实的画面把人物报道得活灵活现。如在笔者与同事一起采制的电视新闻专题《“大书记”你快醒来》中,除了解说词写得很到位,画面和同期声音也非常吸引人。在反映“大书记”金传土的事迹时,就采用了大量当地村民的同期声,这些同期声声情并茂,非常感人。

因此笔者认为,在采制电视新闻专题时,记者不但要利用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还要自己也投入感情。“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和相关的行为反应,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审美认知,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饱含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常常能给人以感染力、震撼力,激励和陶冶受众。”[8]电视媒体具有声画兼备的双通道传播优势,新闻专题要注重对事件和人物的形象化表达,丰富报道内容,优化报道形态,以不断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当然,在电视新闻专题中,对情感因素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渲染、刻意煽情、主观色彩太浓。在采制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专题时,记者还应该把人物放在老百姓的视角中去表现,由老百姓来讲述这个人物与他们患难与共、摸爬滚打、协同奋进的感人事迹,以及和他们水乳交融的人间真情。笔者与同事拍摄的电视新闻专题《“大书记”你快醒来》中的人物金传土,播出后之所以受到当地观众的热议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正是由于这样的人物可信、可亲、可学、可敬,榜样的示范作用明显,感染力很强。

电视新闻专题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者刚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的详细报道,它不同于消息、评论、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又不同于纪录片,是一种在采编实践中应用得比较多的独特体裁。在传播渠道增多,碎片化信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当下,电视新闻专题能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深层次信息及权威解读,在歌颂真善美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能起到传统主流媒体独有的作用。因此,电视记者在采制新闻专题时,要通过三个着力点的把握,来不断提升此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99.

[2] 徐国源.当代新闻采访写作[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9):42.

[3] 郝平山.论电视新闻的深度与时效性[J].新闻爱好者,2006(5).

[4] 杨跃波.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传播优势[J].科技传播,2010(16).

[5] 叶青,吴诚达,项晨予.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2(6).

[6] 傅博.谈新闻专题制作的捷径[J].活力,2011(8).

[7] 黎力.广播电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9):258.

[8] 李明文.新闻报道中情感因素的运用[J].当代传播,2007(4).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广播电视总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