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王祎楠
内容提要:广播电视采访中的典型环境就是能显示访问对象身份或工作、生活特点的环境。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很多媒体记者会全权利用典型环境人工导演塑造一出自创的好戏,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真正的恰当运用典型环境是在遵循新闻活动的基本规范条件下,艺术性地表现真人实事。
关键词:广播电视;采访;典型环境
何为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源于文学创作,是指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环绕在典型人物周围并促使其行动典型化了的环境,充分反映真实生活,其中既包含了能反映时代背景的大环境,又囊括了个人生活的具体小环境。文学创作中的典型环境可以说是作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括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并使人物必然如此行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广播电视中的典型环境与此相似,却胜在具体的运用中,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无疑给典型环境的描绘增添了几分生动性。
简言之,广播电视采访中的典型环境,就是能显示访问对象身份或工作、生活特点的环境。对于典型环境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艺术,盲目的使用反而失去了意义。
以电视采访为例,电视的优势相对明显,有声音有画面,给人视觉和听觉上双重的冲击,更加直观,这也就同时要求采访中要重视典型环境的运用效果。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一种场面:大爷大妈在公园或者街道跳交谊舞,或者一群大妈在热闹欢快的音乐中跳广场舞,尤其在浓厚节日氛围的衬托下,民俗的喜庆的舞蹈秧歌也隆重登场了,而在其中,可能有一位或几位还要接受记者的采访,谈谈感受。原本这是表现新时代人民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良好素材,但如果典型环境运用不恰当就可能反而让人觉得别扭,甚至反感。有的记者为了追求环境运用,直接进入大爷大妈的舞蹈队里做采访,记者和被访者都要扯开嗓子交谈,一边是“齐得隆咚呛”,一边是声嘶力竭的“采访交谈”,效果自然不好。但类似情形并不在少数,为了典型环境背景的烘托,采访先进人物,要刻意安排在特定场景下;采访民间艺人,要特意把人家请到特定地点边展示绝活边采访,一看便知这是记者导演的杰作。
再拿广播来说,广播是一种以听觉为形式的传播媒介,用声音符号把新闻信息传递给各个受众,声音是广播的唯一传播手段。广播不像其他媒介传播有文字图像上的视觉冲击,给受众一个“眼见为实”的可信度,广播是稍纵即逝的声波传递,虽然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但也有好处,广播让受众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更多了,除了稿件自身的价值,音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音响的收集显得更为重要,其中对典型环境的收集自然也是重中之重。比如,在《翱翔雅典,跨越历史》记录刘翔男子110米栏夺金的现场报道中,对刘翔超越自我、超越世界的表现有一个真实的现场再现,解说者激动的话语声音、现场的欢呼雀跃,让听众不禁被深深感染,共同感受这个难忘的历史性时刻,这篇广播作品在典型环境的运用上就很自然,现场的观众激情澎湃是自然流露,对主人公刘翔的采访与当时场景呼应也恰到好处。
不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对典型环境的运用都有条件要求,恰当地运用典型环境,可以消除或减轻被采访人的紧张情绪,在人物的典型生存环境中便于采访内容更加深入。但是,对于典型环境的应用也不能一成不变,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避免模式化。不能造成环境内部的各种因素互相干扰,更不能为了所谓要效果强加剧情,硬生生安排出一个“典型环境”。就像在广播报道中音响的作用,利用典型环境就是要让事实自己开口说话。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曾报道介绍一位居委会的大妈要求入党,大妈30年勤勤恳恳不断奉献,终于在十六大期间入了党,采访的时候,有一个片段是大妈带着社区的老姐妹们扭起了秧歌,节目在这个片段加了解说词:“听说电视台来拍王大妈,老姐妹饭做了一半就赶来给大妈捧场了……”真实自然的一个片段,一段解说,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是巧妙利用典型環境的一个范例。
典型环境的运用要讲究艺术性,但更要遵循的是新闻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真实性的处理把握。一个小小的典型环境的使用,反映的是一个新闻记者的新闻观念和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亚虹,张英涛. 《“扭秧歌”的报道艺术》[J].《中国记者》,2003-6-15.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