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黄夏芹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培养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初中英语理性教学方法与情感教育的三个结合要点——教学声音、课堂形式及实践体验对情感教育目标的接纳。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方法 情感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里面共给出了“语言应用技能、语言知识习得技能、文化意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五项目标,如果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情感态度的熏陶,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完整的。至于熏陶情感态度的方法,则见仁见智,不可一概而论。
一、教学声音的情感融合
之所以将教学声音从教学形式中剥离出来,是因为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声音的主线作用非常明显,若说“形”是教学之舵,那么“声”则是教学之桨,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其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初中生对于声音的敏感度很高,他们能够依赖声音的效果分辨情感、处理情感,而理性思维所占的比重则很低。因此,教师若想顺利完成情感教学目标,就应当注意声音效果的应用。有一部分教师在给初中生上课时依然习惯性地采用针对小学生的声音,虽然不能说这是错误的,但毕竟考虑欠周到,因为初中生想要的声音和小学生想要的声音是不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交流,对于教师来说,这种交流应该更多地用于揣摩学生的心理,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找到学生需要的、与教材相匹配的声音,使课文的情感韵味充分体现出来。
比如,在讲授Food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将自己置于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讨论健康的、不健康的食物,讨论“Fast food,instant noodles and cola are bad for their health. Sweet snacks are bad for their teeth”,等等。由于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这种关于饮食的讨论很有必要,此时教师的声音既不能是针对小学生的幼稚之声,也不能是冷冰冰的说教之声。尤其是在为学生拓展那些与食物有关的俗语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时,声音更应当如朋友般亲切,以便让暗含的情感更为明显,让学生通过声音介质吸收到表层知识以外的情感内涵。
二、课堂形式的情感渗透
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必要宣泄,情感是目的,同时也是过程,这就如同中国山水画虽佳,如果没有诗词相衬总感觉不完整,将情感附着在课堂形式之中,是对课堂形式本身的升华与丰富。对于语言的教学来说,这种情感的附着与渗透会起到增加课堂隽永味道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的是:情感的渗透需要师生双方的良好配合。在英语课堂中,教学形式易于区分控制,如固定的容器,随圆就方;教师则像工匠,可以随意切磋琢磨;情感则像容器中的水,是随教学内容而变化的,而它又会在不知不觉间增加容器的重量。也就是说,教学形式是英语课堂的过程、走向及整体框架,而情感的宣泄则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可以说,情感宣泄虽然并不特别,其重要性却很突出,既能辅助学生达到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又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两个方面可以兼得,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深度及广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情感教育的震撼力不是一般教学方法可以比拟的,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心中所深藏的情感力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愿,而在这种意愿的蕴藉之中,学生领悟能力的增强无疑是同步进行的。
比如,在讲授Friends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如果单纯地介绍单词、句型、语法,则课堂生涩无味,而如果借机插入一些同什么样的人可以交朋友的话题,效果会好很多,如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的外貌不重要,但是朋友需要具备true,keep secrets,honest,kind等品质,这些品质不必都拥有,但是一个好的朋友应该具备某些良好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谚语,像常见的“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等。这样的情感教学模式的效果是硬性记忆练习的效果所无法比拟的,在硬性记忆练习中,学生把教师看作权威,一味顺从,主体意识得不到发挥,无形中把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机会剥离掉了,英语课堂的生机无法体现出来。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上述基于平等交流的英语教学很有必要,教师应当承担起英语沟通桥梁的建设责任,让师生之间有情、教材与学生之间有情、生活化英语与教学任务之间有情。当然,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非止一种,教师应当以英语教学为中心,让情感的附着更加生动,而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方法。比如在学习Lets Celebrate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地区的节日,了解它们独特的文化背景知识,此时单纯的平等交流式的情感渗透已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了,情景剧、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引入几乎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达到情感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别国礼仪,并与生活环境中的礼貌规范进行对比。这样一来,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很浓,学生的情感有了依托,成为英语课堂的“粉丝”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实践体验的情感丰富
实践体验的情感丰富是课堂基本教学任务的延伸,首先可以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均较为活跃,大家有很大的热情追逐新鲜事物,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之能够更好地接触美、感受美、体验美。在牛津版教材中,有些与时尚、流行有关的内容(如时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时装表演的视频资料,在视频资料中,模特们所展示的服装款式丰富、漂亮,他(她)们在T台上的表演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看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Can you design a suit of beautiful clothes?”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回答:“I can.”在下次上课时,学生拿出他们最为理想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课堂氛围显得特别活跃,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教师可以叫一些同学用英语推荐自己所设计的服装,其他同学则当观众,并用英语向“服装设计师”提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美,而且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实践体验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外,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样可以融入其中。环境的好坏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初中生应当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Wild animals,Birdwatchers,Natural disasters”等部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保护野生动物、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师还可以从教材情况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引领学生思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责任问题,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继而带动家人和朋友一起做公益。当然,英语课堂不是环保课堂,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英语学习依然是首要任务。教师在进行情感渗透时,需要注意适时插入一些英语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并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内容。
总之,在实践体验中,英语学习的“理”与情感渗透的“情”是密不可分的,不必强求分辨哪些是情的因素,哪些是理的因素,须知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最佳途径,毕竟对于初中生而言,还没有明确的课堂效果分析能力,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生动灵活的氛围中的知识。
人文素养的增强让学生明礼仪、知荣辱、懂感恩,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将情感教育同平时理性的英语教学相联系,对于增强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言的表现能力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百双.因材施教,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3).
[2]王明仙.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3]吕亚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低效成因与建议[J].文学教育(下),2014(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