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徐成会
摘 要:“假说—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探究规律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施,以观察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以实验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自主思考、掌握方法,拓展学生的热情和思维空间。
关键词:高中生物 假说—演绎法 逻辑推理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以便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假说—演绎法”是高中生物学习的最基本方法,学生要结合原有认识建立假说,通过层层推进、逻辑演绎、实验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从而获取新知,提升能力。
一、“假说—演绎法”的概念和逻辑关系
“假说—演绎法”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提出问题,并据此进行猜想、推理而得出解释问题的一种或几种假说,以假说为出发点进行演绎推理、设置实验、推理验证,得出与实验事实相符的假说或者推翻某种假说,最终获取真理。
“假说—演绎法”又被称为演绎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重要思维方法。该方法具有“预期结论,推理验证”的特点,在问题提出后,根据自身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在推理中提出假说,并对其中的理论或规律进行预测,学生围绕假说进行分析、推理和讨论,设置一系列的实验进行验证,在不断的检验和修正中,构成相关的理论。可见,“假说—演绎法”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优秀载体,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1为“假说—演绎法”中的逻辑关系。
二、“假说—演绎法”的教学实施策略
1.观察是基础,提出问题激发思维意识
观察是开启学生思维模式的钥匙,是对个别、特殊、具体事物进行演绎归纳的前提。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细节进行细致观察,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推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的过渡,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情感和经验,对事物进行积极地分析,找出其中的核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立假说的模式中去。
例如,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做亲本杂交”这一实验进行细致的观察。
观察现象: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的亲本杂交实验中,子一代都是高茎,子二代高茎与矮茎之比为3∶1,其他六种相对性状也具有这样的现象。
学生运用数学统计法对其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现象用“遗传学”是无法解释的。学生遇到了思维障碍,但又不愿意放弃对现象解释的思考,这就自然会在头脑中形成问题。
提出问题:子一代为什么都是高茎?子二代为什么不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后代中按照一定比例分离?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提出,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讨论、分析、推理,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原有生物知识的储备,还让学生学会了利用数学方法对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从中发现问题,把课堂讨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凸显出来,为学生的进一步推理奠定基础。
2.演绎是核心,建立假说运用思维推理
演绎是对现象的分析推理,是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后对事物的一个初步认识。在推理演绎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对整个过程进行单方面的灌输、讲授,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挥其潜能,把原有知识和提出的问题进行融合,在相互质疑、讨论和交流中,提出带有逻辑性的假说,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实验和规律验证。
例如,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时,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子二代中出现的矮茎豌豆,推导出矮茎并没有消失,而是在F1代中带有了隐性,在F2代中被显示出来;根据对比,推导出高茎为显性性状;根据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其出现时应该是成对存在的。在逻辑推理后,学生可以得出相关假说:遗传因子中存在一定的相对关系,决定生物的相对性状;遗传因子成对出现在体细胞中;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并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雌雄配子随机受精。
假说使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学生在对生物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能够主动地进行深层分析,从几个方面进行验证、设计实验、寻求证据来进行论证,为实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实验是重点,尊重事实推进思维总结
实验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所有的“假说—演绎”都要靠实验进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和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论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知识的存在和形成的过程,从事实上验证假说,真正感受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深刻体会“假说—演绎法”的力量与魅力。
例如,在假说之后,教师可以设计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如要直接验证孟德尔的假说,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法来确定遗传因子的存在和传递方式,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可以从“假说”出发,演绎出一个必然的结果来进行实验验证:假设F1代为杂合体,必然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结合这一假说,孟德尔设计出了测交方法。
实验操作:将F1代中的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对其后代中的高茎豌豆、矮茎豌豆进行测评,预测比例为1∶1。
学生对后代出现的高茎豌豆、矮茎豌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后发现实验结论与预期的比例1∶1是完全相符的,这说明成对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且互相不融合,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把高茎特征、隐性特征遗传给自己的后代,这就是著名的分离定律。实验不仅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还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让学生深刻领悟了其中的思想,这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假说—演绎法”课堂实施后的反思
1.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
“假说—演绎法”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整个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细致地分析、推理、演绎、归纳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修复和完善,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科学的演绎与推理,挖掘学生的思维
“假说—演绎法”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想象,它不是任意地主观臆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推理,运用一定的方法,形成严密的逻辑,以问题的形成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析、判断,促进学生以自身的逻辑进行演绎推理,而不是被动地分析、思考和接受,倡导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和探究,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总之,“假说—演绎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从某一现象出发,不断融合原有的认知、经验和情感,通过层层的演绎推理来解释现象,一定假说的建立为新理论、新规律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最终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和领悟,全面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鑫.“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论坛,2011(10).
[2]沈卓义.高中生物学中的演绎推理例证[J].生物学通报,2012(7).
[3]晨旭.突出逻辑推理 加强应用能力考查——201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4(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