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秋日絮语

时间:2024-05-11

吴立光

秋天正悄悄走来,天高云淡,硕果累累。花开花落,雁过雁往。一树霜红,燃烧的何尝不是一种情愫,一种精神。走进秋天,徜徉田野,感受到秋天的季节轮回,感悟到秋天蕴含的审美情怀。春华秋实,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未来的起点。本期的三篇写秋的文章,叙述了些什么?带给你什么启迪呢?有什么值得咀嚼回味的呢?

同点

文学作品中,写景的散文是不胜枚举的。大多数作品常用的手法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这三篇关于秋天的文章也是如此。同是写秋,都是通过对美丽秋景的描绘,融入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痴迷。但其中情感的内涵却各有风味,回味无穷。

异点

刘白羽的《敦煌秋日》。我曾经读过他的代表作品《长江三日》,他的写景散文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行走在茫茫大戈壁,见识了西北高原秋日:天高云淡,清气爽人。金字塔般的沙漠、天马行空的传说、敦煌艺术的东方风度与文艺复兴的西方气质的对比、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作者的眼光果然与众不同,但让我真正感动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告诉读者一个为敦煌艺术而献身的伟人——常书鸿,这位法国留学的油画家,却在祁连山下度过了四十几个春秋,到现在(1978年)他每晚还点着煤油灯工作,像玄奘一样不停地发掘、修缮,使敦煌成为世界上最宏大的美术展览馆。据说敦煌壁画接为一线,长达二十五公里,它有如满天红霞照亮了整个世界。而使这宝库重放光芒的无疑是常书鸿们!这正是作者要向我们揭示敦煌艺术之所以伟大的缘由。读了《敦煌秋日》,感觉到有幸读到了酒泉的心灵。

张晓风的《秋天·秋天》。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读了张晓风的《秋天·秋天》,体会出来的情感是那般的忧郁,那般的悲凉。那分明是爱秋天爱到痴狂。就像张晓风在文中提到的“我并非不醉心于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带给我们的一样”.我想是的,我们之所以在秋天是那般的忧伤,我想和这,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吧。秋天就像一位智者,他总是无声地站在那里,仰望天空,衣袂飞扬,只感到无尽的酸楚,当他回过头来,那一双被时间磨砺的双目,如浩瀚的宇宙般,让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是一个时间旅途者的凄凉,这是只属于秋天的无限愁思。我的绯页也还空着,我的生命也想沉淀,我也愿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去爱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秋天。

郭枫的《秋日行吟》。作者饱含深情地到旷野来,来探访秋天的行踪。南国海岛的秋,像一只穿花飞舞的蝴蝶。一朵彩云,几声风哨,许多暖暖的日光,秋天的讯息是澄清、幽邃的。独行在古黄河的海滩上,天高地阔,大地空旷,一片洁白的芦花,一树火红的枫叶,一片银白的阳光,一种苍凉的古意。秋是空旷的,成熟的。聆听萧萧的秋声,我们已懂得: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郭枫爱秋,爱秋的肃穆,梦魂萦绕着郭枫的是故乡的那片绿色,那一声惊寒的秋雁,那一缕绵绵不绝的乡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