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言文阅读易错点例析

时间:2024-05-11

汪锋 廖文军

文言文阅读题容易得分,也特别容易出错——同学们都这么说,高考阅卷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本文就这一问题通过实例分析,找出易错点,指出错因,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考场实践思考、归纳并补充。

例1 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错译 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朝廷上发出的命令,就是帅了。我现在有觐逾的意思,会让皇帝恐惧、担心。(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不是直译,“是”,这;“何谓”,即“谓何”,说什么;“就是帅了”译得很生硬,还没有主语;帅,单音节词,应译成“元帅”这类双音节词;“觐逾”,生造词;“会让皇帝恐惧”,误译,不看原文“得以君俱”)

②为什么你要这么说呢?朝廷上有命令,那么樊泽就是将领,我现在就和你一起去觐见他。(问题:觐见的对象专指皇帝,“他”指代不明)

③这是为什么呢?朝廷命令谁,谁就是元帅,我现在要去觐见,希望和你一起去。(问题:“朝廷命令谁,谁就是元帅”是意译,此译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译,不管不顾原文)

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朝廷颁下诏令,我就成了元帅,我现在要前往觐见皇上。如果得到了赏识,你们也会一起被重用。(问题:“朝廷颁下诏令,我就成了元帅”没有上下文意识,原文有“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樊泽取代贾耽做元帅,贾耽做工部尚书。后边的“如果得到了赏识,你们也会一起被重用”是抛开原文误译)

归纳 以上译句的错误反映了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也突显出同学们翻译中缺失的几种意识:①句无“句式意识”和“单音节词对译为双音节词”的意识。“何谓”系宾语前置标志,与“将军来何操”中的“何操”同;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居多,特别实词,一般对译为双音节词。②③句没有“直译”意识。直译,要求实词虚词有落实,句式有落实,这是阅卷评分的最直接的依据。④句错在元“上下文意识”。每一句都存在于某个特定的语境中,特别是一些意义比较虚的词,语境直接决定这类词表明的语气和逻辑关系。如“因论用兵事,又以语折之,几复为所留”《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因”根据上下文译作“接着”“于是”等,不是“因此”,因为上文“既坐,金人出誓书示之,肤敏却不视,曰:‘远使久不闻朝廷事,此书真伪不可知”讲的是肤敏的另一行为,和此句是承接关系。

值得强调的是,拟题者会利用“课本知识迁移”意识,把考题中的知识指向或关联到课本,毕竟课本才是知识的本源,所以,我们要对课文非常熟悉,并能在翻译时进行有效的迁移。比如下句: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015全国卷Ⅰ)

其中的“苟”和“苟富贵,莫相忘”中的“苟”都表假设,“吾当死者”,中的“死”和课本中“死国可乎?”中的“死”字词义和用法皆同,只需迁移过来就行。

例2 分析下边断句的错误。

①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

②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

③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

④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

错因 ①句应根据下文“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而推知“其所论同苏轼”后应断开。这里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文意解读;②句“所”断句错,作名词“处所”可放在句末,但作“所字结构”常放在句首,充当主语,后边“护儿”是文中的主人公,不是爱护小孩,文本内容没理解;③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用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这句的表达可直接参照课本“不欲与廉颇争列”来处理,“自持”直接受“恬然”修饰,不能断开;④句中“狗马”“鹰兔”“歌舞”“角抵”是并列结构的一组句式,应该参照句式特征断句,“号‘八虎”是说刘瑾等人号称“八虎”,作首句的谓语和宾语,不能断开。

归纳 文言文断句要避免易错,就得弄清下面的问题:(1)注意语境。审视2014、2015两年高考文言断句题,对内容的考查多于对技巧的考查,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读懂文章,特别要关注所给句子的语境。(2)文化文言常识要知晓一点,培养一点基础技巧和语感。如“宣和末”表时间,一般在之后断开;“使者所过”,使者经过的地方,现在也这样表达。(3)有点基础的语法知识。如④句中“对僚属语及”是完整的“状中结构”,对“谁”“做什么事”,不能人为分开。

例3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條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错因 考生选AB居多,选D也不少。考生对C不理解,“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错,原文是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这样反观上题,A项从“作为和遭遇”上设题,B项同A,C项讨论人物的“品质和作为”,D项着眼人物的“品质和遭遇”。做题要紧抓选项的分析部分,回归文本,看是否有曲解或张冠李戴。

归纳 考生对“考什么”不明白。全国课标卷文言阅读选材基本是史传,因为是官方文字,一般叙述比较平缓,态度较客观,在设题时重心指向是“写什么”。即:①传主是怎样的人,有什么的性格、爱好和品质。②传主干了什么,所做的事有什么结果,产生什么影响。③传主有什么人生经历、遭遇,这些人生经历和遭遇对人物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并且选项设定一般前半部分概括人物品质、表现和对此人的基本评价,后半部分通过分析传主所做的事来印证人物的品质,考点一般设计在分析部分。

考生的易错点也就在此——不能很好地在文本中区分“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件”,以及“有什么后果”等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