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11

杨忠伟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下教育的重要任务,捷径不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启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氛围;兴趣;思维;质疑;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22-01

习主席曾说:“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是一切课堂教学的基石。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文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之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意识。

1、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兴趣。情境的创设可以运用幻灯、录像、电脑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创新。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课堂。另外,上课时不要禁锢学生行为,不要固定学生座位,不要只是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课堂活了,学生的兴趣必定高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灵感必定得以迸发。

2、正确、恰当地运用评价,激发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最先提出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有些甚至是教师不敢想或想不到的。因为学生想象天马行空。即使异想天开,教师也应在保护和鼓励其富有想象的前提下,把他们巧妙地引向实际,而不可轻易否定,使学生失去“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导致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少批评指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开启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离不开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1、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训练其新奇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合理的“猜想”占适当的位置。比如,在教学《青蛙搬家》一课时,当课文结尾写到“青蛙一张口,就从空中掉下来……”时,教师便提问:“青蛙掉下后会怎样呢?”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想,畅所欲言。有的说“青蛙掉下去被摔死了”。有的说:“青蛙正好掉进一条小河里,有了新家。”还有的说:“在青蛙掉下去时,被两只雁接住了”……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猜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2、让学生在“求异、求证”中学习,训练其逆向思维方式。有求异才有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定势思维的格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开发上。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如在理解古诗《鹿柴》时,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两句,老师故意抛出一个疑问:“这两句到底是写山林静还是不静呢?”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石击浪涌,主学生爆发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会说静,有的会说不静,教师要求他们说出理由,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定会仔细看图,认真诵读诗句,用心体会意境,进行求证。教师及时肯定他思维的独创性、全面性。这样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找回了自信,克服了盲从心理.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后的质疑,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

四、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乌鸦喝水》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看浪花》这种写景的课文可让学生画一画,在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