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毛泽东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基

时间:2024-04-24

吴志菲

1953年1月1日上午,毛泽东的警卫员陈长江照常翻阅当天的《人民日报》。他看到当天的元旦社论里提及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的《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看完社论,陈长江想:看来,国家要制定宪法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要举行了。建国后,通过制订一部新宪法确认已经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这其实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2月24日下午3点多钟,一辆专列缓缓地驶进了前门火车站。不久,陈长江等警卫员将许多书、文件、衣物、床上用品等搬上了列车。这些东西让车上的服务员很吃惊,特别是高高堆起的书占据了一节车厢的好些地盘,其他行李却很简单:一件打补丁的旧睡衣、两块灰色的旧毛毯……如此爱看书、如此俭朴的中央首长究竟是谁呢?服务员充满了疑问。

20多天前,服务员们就被领导叫去谈话,说要执行一次既重要又光荣的任务,这是全国人民的重托,要保证完成好。细心的服务员发现检查列车准备工作的竟是铁道部长滕代远、公安部长罗瑞卿,看来这一定是位非常重要的首长!

尽管陈长江等警卫员知道,毛泽东要离开北京,前往浙江杭州,但是却不知道毛泽东这一次将要带着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前往杭州开始做一项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定千秋基业的大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早在一年前,全国政协常委通过了周恩来总理关于起草宪法的决议报告。毛泽东亲自挂帅,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任,主持宪法起草工作,但由于期间部分省市受灾、国家忙于救灾,以及毛泽东因工作繁忙数次病倒,宪法起草被推迟了。毛泽东这次离京就是要摆脱北京的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搞好宪法起草工作。陈长江看到了毛泽东的夫人江青、中办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长罗瑞卿、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机要秘书叶子龙、卫士长李银桥、保健医生徐涛、专职摄影记者侯波等,还看到了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几位“笔杆子”。

专列开动了,一名警卫员因为闹肚子到车下去解手而没能赶上火车。因为此次外出的整个警卫方案,包括行动方向、所到地点、警戒时间、周围环境和敌特活动情况,随行的警卫人员都知道,如果丢下一人,就可能造成泄密。毛泽东得知后,让李银桥叫来随行的杨尚昆,说:“让那个拉肚子的战士赶上来!”

杨尚昆立刻打了专线电话,命令那名滞留在前门火车站的警卫员乘毛泽东的通信专机直飞杭州……

第二天早饭后,车上的服务员见到了心中的那位神秘的首长,他就是毛泽东主席。此刻的毛泽东正斜靠在宽大的沙发上吸着烟,沉思着。服务员和陈长江等警卫员透过那浓浓的烟雾,无法了解毛泽东此刻的内心想法,或许他在盘算着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或许他在考虑宪法如何起草,或许他在思索党内高层的人事安排……专车上的身边人谁也无法揣摩。

专列向前奔驰着。12月25日零时25分至德州西,宿营至6时30分;25日10时至济南,24时至蚌埠支线,在这里宿营至26日9时30分,随后去南京,26日24时至上海。

抵达上海后,毛泽东等住在华东局,并同谭震林、张鼎丞、粟裕谈了饶漱石的问题。

27日19时20分,专列离开上海;28日凌晨,抵达目的地杭州。毛泽东和随行人员下了车,在浙江省委同志的陪同下乘车前往杭州北山路84号——刘庄。

“西湖风光甲天下,半是湖山半是园。”在西湖周边大大小小的庄园中,刘庄独领风骚,被冠以“西湖第一名园”,是一个占地几百亩的民国时期所建的别墅群。毛泽东此行就下榻在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

毛泽东下车后,深吸了一口气,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这里的空气真清新,不像北京那样刺人。”陪同的浙江省委同志插了一句:“那就请主席在杭州多待些日子吧。”“只要你们不赶我,我愿意在这里长住。”毛泽东的风趣立刻引起了一片笑声。

当天,毛泽东随行的警卫中队召开了由83人全部参加的总结会,那位乘通信专机赶来的掉队战士挨了批评。

此时,新华社在北京发布消息:毛泽东同志因为休假,不在北京。西湖平静无语,惟有湖水缓缓流淌;刘庄静伫湖畔,任凭云来雾去。毛泽东住在刘庄一号楼。每天午后3点,他便带领宪法起草小组驱车绕道西山路,穿过岳王庙,来到北山路84号大院30号楼的办公地点。30号楼由主楼(两层小楼)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宪法起草小组在主楼办公,毛泽东在大平房办公,大平房里有间会议室。在这里担任警卫工作的陈长江,曾经不只一次亲眼看到宪法起草小组成员走进那间大平房开会。多年的警卫纪律使陈长江养成了一种习惯:不该知道的秘密不问。那些人和主席具体在讨论些什么,陈长江不清楚,不过他知道他们一定是在讨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尽管没有想到是在制订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直到有一天,陈长江看到宪法起草小组的工作场所里堆满了苏联、德国、捷克、法国等国的宪法。这些宪法都被专门翻译为中文并排印出来。这时,陈长江才想起《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原来他们来杭州是在起草开国第一部宪法,这些外国宪法文本应该就是供起草小组成员参考用的。

陈长江猜测对了。为起草宪法,毛泽东和起草小组成员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类宪法,有中国的、外国的,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进步的,有反动的。毛泽东认为制定本国宪法,参照别国宪法和中国历史上有过的宪法,是完全必要的。人家好的东西,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吸收;不好的甚至是反动的东西,也可以引为鉴戒。

宪法起草工作进展顺利。从1954年1月9日开始,到2月17日草案初稿出来,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半个来月,但也只用了不到40天的时间。期间,由董必武、彭真、张际春、李维汉等人组成的宪法研究小组也来到了杭州。起草小组还聘请周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叶圣陶为语文顾问。在毛泽东主持下,起草小组通读通改。2月24日完成“二读稿”,26日完成“三读稿”。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田家英在其中承担了很多具体工作和直接修改工作,通常彻夜不眠。

在杭州期间,除了起草宪法,毛泽东还专门约请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捷沃西和驻华大使尤金到杭州会谈,介绍中共党内和国内的一些情况。毛泽东个人在杭州的最大收获就是每天坚持爬山,几乎走遍了西湖附近的大小山峰。陈长江注意到,浙江省军区警卫处的部分同志在此期间也参与了警卫工作。

1月25日,杨尚昆坐飞机带回四中全会的一些起草文件和刘少奇的自我批评稿。毛泽东与杨尚昆、陈伯达等人商改,29日,杨尚昆又带上审定的文件飞回北京。这天,毛泽东决定爬五云山,陈长江等一行人陪同。侯波紧跟在毛泽东后面,两人聊起了《红楼梦》。毛泽东要求侯波好好读读此书,要看三遍五遍。侯波说:“主席,我一遍还没看完呢。”毛泽东告诉她:“《红楼梦》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读懂它,就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了。”

在五云山上,毛泽东俯瞰江南美景,“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他的心情十分舒畅。叶子龙问他何时回北京,毛泽东却答非所问:“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从党的主席、政府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将来我不做党和政府主席了,谁来当也要按照它做,这个规矩要立好。”

宪法草案三读稿通过后,毛泽东的心情轻松了许多。3月2日,他登上了玉皇山顶。参观完山顶的福星观后,他信步走到一高处,伫立四望,右面是妩媚妖娆的西湖,左面是波澜壮阔的钱塘江,杭州城尽收眼底。毛泽东情不自禁地赞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真是个好地方!”

从山上下来时,毛泽东并没有走蜿蜒的小路,却径直踏着杂草走进灌木丛生的野草地里。走在前面探路的陈长江发现无路可走,就说:“主席,前边没有路了。”这时,罗瑞卿建议道:“主席,我们往回走吧。”毛泽东手一摆,不满意地说:“往前走,没有路我们可以走出路来,路是人走出来的嘛!”说着,他就钻进了一片树林。

陈长江心想,“没有路我们可以走出路来”、“路是人走出来的”,正体现了开国主席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就在两年以后,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放弃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尝试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3月初,经毛泽东审定和修改的《宪法草案初稿说明》中专门就宪法草案在文字上的特点作了说明:“宪法是必须在全国人民中间普遍宣传和普遍遵守的,因此,条文固然要尽量简单,文字尤其要尽量通俗。从这个观点出发,宪法草案的文字完全用白话写成,凡是可以避免的难懂的字眼,一律加以避免。”

3月9日,宪法起草小组拿出“四读稿”。至此,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修改宪法草案,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稿本。

3月17日,毛泽东一行回到北京,立即着手召集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讨论宪法草案。 经过80多天的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公开讨论的条件已经成熟。

据悉:当年历时81天,共开正式会议7次,全国政协、各地方、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武装部队等组织了各方面人士8千多人参加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5900多条。

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

两天后,陈长江在《人民日报》看到了刊登的宪法草案全文,以及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地展开讨论宪法草案的社论。一场全民大讨论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陈长江与自己的同事也参与了宪法草案的讨论,他们热烈拥护这部宪法草案,认为它代表了人民的意愿。

据悉: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他们热烈拥护,又提出110多万条修改或补充意见。讨论中提出的意见,都由各地党政领导部门及时上报中央。许崇德回忆说:“1954年是特大洪灾。所以交通中断了,大水都冲掉了公路、铁路,当时的讨论意见是用飞机运送到北京来的,那真是感动人。”

8月4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给中央一个电报,说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有代表提出提案,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毛泽东主席最高荣誉勋章。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接到这份电报,立即送毛泽东。8月6日,毛泽东在这份电报上批示:“请即复不要通过此项提案。”在全民讨论中,还有人提议把这部宪法命名为“毛泽东宪法”,也被毛泽东拒绝了。

经过全国性大讨论,宪法草案又作了一些重要修改。这年9月15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在会场外站岗的陈长江没想到,就在当天的会议上,刘少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托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5天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时,在外值勤的陈长江听到中南海怀仁堂会议厅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

在陈长江看来,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警卫工作也曾与“五四”宪法结缘,他说这是自己一辈子的自豪。他记得,宪法通过之后,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当年很多人给孩子起名叫“宪法”,一时间,“李宪法”、“王宪法”的名字遍及大江南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