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研究

时间:2024-04-24

李丹莹+闫化川

【摘 要】山东党组织在中共建党伊始即已被列入创建计划之内。山东先进分子在济南依托齐鲁通讯社(书社)为活动载体,创办社团,展开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秘密党团组织。随着新史料的挖掘和出现,山东早期党、团组织轮廓初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山东

中国共产党山东地方组织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①又是全国地方党组织之中最为隐秘的一个,关于其创建问题迄今仍聚讼不休。相关情况,国内外学者公认它“事实真相最难把握”。日本学者石川祯浩认为,在中共一大之前,济南“肯定存在某种程度的共产主义组织”。②这种证据链缺失的情况,在其他地方党组织也不同程度存在。党史专家邵维正指出:“当时各地的建党活动,由于各地政治环境不一样,各地的建党活动方式、名称和公开程度都不一样。”③中共创始人之一毛泽东也回忆说,他本人入党“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④

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地区的早期传播,催生了中共山东党组织的诞生。山东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松散社团到全省执政,肇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地区早期传播的燎原之火。山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实践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力量。这种力量的激发与释放,离不开传播主体(山东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推动。早期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启蒙,在特定时间段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开创之功,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山东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得与失、成与败,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去认知,必须放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潮流之中去考察。

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序幕,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6年秋丁惟汾等山东同盟会会员在日本东京创办《晨钟》周刊,这是山东人所办的最早的革命刊物。《晨钟》在国内受到热烈欢迎,同盟会会员栾星壑(山东栖霞人)1906年归国后便在青岛主持《晨钟》杂志国内发行事务,并参与创建震旦公学,很快使青岛成为革命党人的一个活动中心。青岛有地理之便,得风气之先,政治高压较济南稍缓和,遂成为山东革命的“孵化器”。

1908年同盟会会员陈干、刘冠三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该校被誉为“山东革命的摇篮”。 1907年冬,陈干接到章太炎寄自日本一函:

明侯我兄如见:连接数书,未知复处。近接手书,知青岛大有可为,喜极。鄙意学堂不当骤办,盖此事既须经费,讲师又不意求,不如专立学会,讲社会主义为妙。溥泉可至青岛一游,与同人开讲社会主义一两礼拜。但今尚无旅费,由日抵胶不过二三十元而已,不可骤得,君若能为溥泉筹集川资寄下,则甚好也。手此。敬颂岁祉。冬至后二日,章炳麟白。⑤

据此推知,陈干曾就创办震旦公学等事向章太炎请教,章太炎遂建议“讲社会主义为妙”,并推荐溥泉(张继)“开讲社会主义一两礼拜”。张继这年8月,在东京发起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张继为章太炎挚友,以传播社会主义理论著称于当时。此函,大概是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最早文献记载。震旦公学实为山东同盟会机关,所开设课程“注重国民真正之精神教育”,致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也“颇能领略”。①

马克思主义在济南的传播,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新思潮涌入之际, 山东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创办报刊、团体,推销各种革命书刊,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山东早期党组织也随后而生。“山东党组织是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建立起来的”。②其顺序为:先有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再有山东党组织的建立,接着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运动发展起来。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是“从1919年冬开始”,以齐鲁书社成立为标志。③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得到“广泛传播”,则是在五四运动后。④五四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发展的新时代。

在具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济南教育图书社、山东官书局、齐鲁通讯社作为“代派处”,起了一定作用。⑤济南教育图书社1913年10月创办于济南芙蓉街,以“辅助山东教育为主旨”。⑥教育图书社和官书局虽然代为发行进步书刊,客观上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但是并未成为集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有力阵地。1919年10月,以省议员王乐平为核心创办了齐鲁通讯社,这是“山东省第一家推销进步书刊的书店”。通讯社附设贩书部,专门出售各项杂志及新出版物,第一个月营业额只有五六十元,后来增加到平均每天十几元。营业额接连翻番的利好业绩,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山东知识分子接受新文化新思潮“如大旱之望云霓”的迫切心情。一旦齐鲁书社打开了山东与外界思想交流的文化闸门,沉闷压抑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振,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潮势如“洪水猛兽”一发而不可收拾,在齐鲁大地上传播开来。山东早期党组织几乎所有成员,都曾与齐鲁书社发生过联系。王乐平及其齐鲁书社(通讯社),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启蒙阵地。

1920年9月,齐鲁通讯社更名齐鲁书社。由该社主办、王尽美等负责编辑的《齐鲁青年》周刊,销量也不少。⑦齐鲁书社“对于推动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⑧它不仅是一个推销进步书刊的书店,也是许多进步青年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进行活动、联络感情的场所,有些政治活动极为机密。当时,济南国民党人侧重从政界、教育界和学生群体中发展组织,共产党人则在工人及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显然,它不仅是国民党在山东的一个重要活动阵地,也是中共山东组织得以立足之地。山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正是在这块阵地秘密集结在一起,成立各种团体、组织,其中包括秘密成立了“共产党山东组织(团体)”。有研究者认为,齐鲁书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对革命青年进行启迪教育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⑨

1920年11月21日,济南省立一师、省立一中进步学生王志坚、吴隼等正式发起励新学会,会员随即扩大到19人,并创办《励新》半月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潮。⑩会址设在齐鲁书社院内,王乐平出席了成立大会。励新学会的成立,被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山东的广泛传播,为山东地方党组织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齐鲁书社和励新学会,被当时进步报刊称为“济南文化运动之曙光”。

1921年5月,王翔千等发起济南劳动周刊社,在《大东日报》开办副刊《济南劳动周刊》,不久即停刊;1922年7月,又在《大东日报》开办副刊《山东领导周刊》。这“标志着山东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有组织地同工人阶级相结合”;它“为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深入发展,济南成立了共产党组织(团体)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这是山东地方党组织的筹建时期。

1922年,王尽美“又以齐鲁书社这块阵地”成立了“平民学会”,会址仍设在齐鲁书社院内,会员有50余人;为半公开的群众学术组织,以研究学术为名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定期举行讨论会、音乐演奏会和学术讲演会。借助于群团、集会等传播形式以及知识分子特有的传播技能,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开始从知识阶层向工人阶级传播。1923年5月,王尽美以“平民学会”名义在济南主办马克思诞辰105周年纪念会,会场主席台中央悬挂王尽美亲绘一米高的马克思像,王尽美在会上作了长篇演讲,会后“第一次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散发了传单”。1924年8月,“山东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在济南成立,25日发表由王尽美亲自起草的宣言,提出了四条反帝纲领。①这篇宣言,同时刊登在1924年8月25日出版的《十日》旬刊第三十三期上,由齐鲁书社负责寄发全国各大、中城市。

当然,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所宣传的空想、主观社会主义,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其实,许多中共创始人在1920年改信马克思主义之前,他们对“共产主义”一词普遍理解为无政府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陈独秀均是到1920年“宣称信奉马克思主义”。③正如毛泽东所说:“以前在中国并没有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④而且,1919年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几乎还不是以群众的政治动员为方向”,主要是“启蒙群众”。⑤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以新文化思潮之一的文化角色出现,并在山东传播。直至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才成为指导山东工人运动实践的理论武器。

山东能够成为创建中共的地方组织之一并非偶然,而是建党伊始即已列在陈独秀、张国焘等中共创建者的计划之上。张国焘回忆说,陈独秀“又希望李大钊先生和我从速在北方发动,先组织北京小组,再向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和天津、唐山等城市发展”。又称陈独秀确实“是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最先发动者和设计者。他具有决心和信心,拟定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初步蓝图,并从事实际活动。由于他多方推动和组织,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零星活动终于演进到中国共产党的正式组成”。由于山东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一度为全国所瞩目,它必然会进入到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规划视野之中。张国焘称,“中国共产党各小组,能在像湖南、山东这样的省份发展起来,倒也不是偶然的。山东因为是日本侵略的目标,所以一般青年在北方各省中显得较为左倾。”⑥张国焘这一看法,体现了当时中共创建者对山东青年的共识。

近代以来,山东经济社会急剧变化,西方列强几十年侵略改变了山东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1911年辛亥革命后,推动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在山东的传播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前,山东产业工人总数约3万人;1915年,全国有注册工厂19321家,山东占936家,仅次于江苏。1918年,山东各业工人有60余万人,其中产业工人达10万人,主要集中在胶济、津浦铁路沿线的济南、青岛、淄川、博山、坊子、枣庄、济宁、德州及沿海地区烟台等地。五四运动导火线就是山东问题,“山东人民站在斗争前列,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⑦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热潮如火如荼,新文化运动在山东开展起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山东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⑧济南第一师范和山东省立一中是当时山东知识分子的集中地。

山东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不可避免地卷入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潮流中。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坚信,“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科学与民主传统的真正载体”。⑨五四期间和五四运动之后出版的进步图书和报刊,一度在山东广泛流传。山东旅京学生1919年11月创办《曙光》杂志,最初即把山东作为主要发行对象之一,在济南、烟台都设有代派处,并在齐鲁通信社较早设立了发行代办处。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曙光》杂志“赤色十分浓厚”,“真可谓面目一新”。①有研究者指出,“《曙光》杂志……对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广泛传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②励新学会召开成立大会时,《曙光》杂志社委托王晴霓代表该刊以“特邀来宾”身份与会祝贺,并捐资10元表示支持。

1920年10月底,山东一些进步青年学子不再甘心一味“老实读书”,遂筹组励新学会。

今秋开学以后,同人等屡次开会,日有讨论,越觉有组织学会之必要,遂公开订明本学会会名为励新学会,草拟简章九条并简明宣言一则,于十月三十一日实行宣布,当时列名发起者,系王志坚、吴隼等十一人。③

列名发起励新学会的11人之中,王志坚位居首位。王志坚主编《泺源新刊》,名闻当时。在励新学会中,邓恩铭的重要性可能比王尽美还要突出。1921年11月在赴伊尔库茨克会议所填写《调查表》之中,邓恩铭称有“励新学会委任状”,表明他系以励新学会负责人身份参加该会;王尽美则以“山东劳动报记者”身份参加该会。④励新学会成立之后,出版《励新》半月刊。成立励新学会,乃为解决种种社会问题。⑤初步觉醒的山东青年和知识分子,尚无能力解决种种社会问题,在社团章程上便体现出较浓的模仿痕迹。《励新学会章程》及其成立宗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胡适《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的影响。⑥

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当时各种主义、学说“纷然杂陈”,“布尔什维克革命学说作为一种新理论也加入其中成为被讨论的论题”。⑦马列主义只是吸引知识分子的众多理论之一,以至孙中山都感到非常疑惑:“社会主义有57种,不知那一种是真的”。⑧胡适其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注重研究具体事实、经验,他本人“并不拒斥研究主义”,“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⑨况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真正出现,谈论社会主义的主要还是无政府主义者、国民党人、进步党人和社会党人”。⑩胡适的态度“不尚空谈”,冷静、理性,陈独秀也曾持此论,“我敢说最进步的政治,必是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因此,励新学会深受胡适的影响是自然的。

励新学会及《励新》半月刊在研讨革命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许多会员,后来加入共产党和青年团。他们组织学潮,组织会员和工人、农民劳动界接触,被认为为山东党组织创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励新》半月刊登载了山东教育、妇女解放和一些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石川祯浩认为,励新学会及其机关刊物《励新》杂志,“这几乎就是所谓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惟一值得一提的活动。不过,《励新》所刊登的多数文章,……并没有着意研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迹象,也见不到湖南长沙那样的旨在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所开展的活动。”这一怀疑不无道理。

事实上,当时影响最大的刊物并不是《励新》,而是《泺源新刊》。进步青年学生的翘楚,乃为《泺源新刊》编辑王志坚。1920年10月,省立第一师范学生自治会出版《泺源新刊》,王志坚为主编。该刊发表的《本校纪事·出版部简章》规定:“每班公推四人为编辑员”,从现有资料来看还不能证实王尽美是该刊的编辑员。在山东五四运动后期创办的新刊物中,《泺源新刊》是出版期数最多、办刊时间最长的刊物,“它在宣传新思想、新思潮,启蒙青年学生觉悟,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尽管《泺源新刊》以研究教育为主,但在传播新文化新思潮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励新》半月刊都不是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刊物,即便如此,对于尚处于启蒙阶段的它们,还是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因此,在石川先生等专业人士看来,以往研究者在研究山东党创建问题时所依据的史料既不充分、也不可靠,结论当然也难以成立。

根据目前所掌握史料,可以回应这些怀疑。其一,1921年4月,北京青年团曾委托宋介(山东兖州人)筹建济南SY青年团,“在济可成立一SY之青年团即王志坚、邓恩铭诸人。”其二,这条史料载于宋介挚友王统照《民国十年日记》,1957年王统照病逝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本秘藏终生、从不示人的日记,纸色发黄,抚之已脆……”。《民国十年日记》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发掘出的极少数活生生的历史见证之一”。①经过数十年整理,2004年、2005年陆续公开发表出来。此条史料,石川先生大概未见,其他研究者似乎也未注意。其三,宋介指定的济南SY青年团主要负责人王志坚既为《泺源新刊》主编,又是励新学会主要发起者,邓恩铭则主要负责励新学会的具体事务(担任庶务),王尽美似乎未参与此次秘密建团活动。按照石川先生的中共草创时期“党团不分”、“团就是党”意见,有理由认定王志坚彼时应为山东早期党组织成员之一,甚至可能为主要成员。②虽然济南SY青年团并无(或未发现)后续活动的文献记载(推测已夭折),仍能够证明一大之前山东确曾有过这样一个昙花一现的团组织。此亦能证明,张国焘所说北京党小组“还在济南成立了另一个共产党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之说不谬。③

1921年7月,山东学生联合总会在济南创办刊物《新山东》,热情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可以说,山东报刊开始大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要从《新山东》算起。此外,马克思主义专著也开始传入山东各地,传播内容由一般性介绍转为深层次系统理论学习。中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现存4本,其中一本即在山东广饶县历史博物馆。④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地区传播较早的一个力证。

社团成立,标志着传播形式由零散传播变为有组织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地区的纵深传播。组织传播的力度更大,传播效果自然更明显。励新学会一些活动,被视为“有组织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开始。⑤励新学会组织会员深入到新城兵工厂、鲁丰纱厂、电灯公司的工人中活动,吸收少数工人参加励新学会的活动,“促进了革命力量与革命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大槐树机车工厂李广义、黄锦荣、刘乃泮等一批工运骨干,成立了山东第一个工会性质的产业工人组织——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车工厂工人俱乐部。与此同时,成立早期党组织也在秘密酝酿之中,山东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开始组建共产党组织(团体)。他们依托齐鲁书社,创办群众团体和报刊,组织各种理论学习、研讨、宣传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与此同时,他们积极与北京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在其指导下秘密组建了山东党(团)组织。可以想见,这一秘密团体,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一些志同道合者的简单组合,其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很不规范。

1921年“五一”节前后,山东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济南组织劳动周刊社,在《大东日报》开办《济南劳动周刊》。这是山东共产党人创办最早的工人报刊之一,被认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济南工人运动的相结合,是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存在和工作深入的标志”。被时人(如张公制等)认为这是山东党有组织活动的开始。有研究者认为,济南劳动周刊社相关资料说明“1921年5月以前确有济南小组形成”,因此断定所谓“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形成时间为“1920年10月至1921年5月之间”。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王尽美、邓恩铭代表山东共产主义者参加大会。当年9月,即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⑦该会由山东党组织直接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50名会员中,很大一部分人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或社会主义青年团。⑧10月,王象午(化名“筱锦”)、王乐平(化名“居一”)、王复元(化名“福源”)、王尽美(原名瑞俊,至此之后使用化名“尽美”)、邓恩铭(化名“又铭”)5人远赴伊尔库茨克,11月1日到达满洲里,在他们5人所填写的《调查表》之中均自称为“中华共产党山东部”。即自称为山东党组织成员(党员)。①这是迄今为止,中共山东组织最早存在并且登记了名单(5人)的原始文献。这些文献,原由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现名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Russian State Archive of Socio-Political History)存档保管(全宗号495,目录号154,卷宗号181),现已公开。

这5人之中,无论资历威望,王乐平似乎都是当仁不让的核心人物。担任中共代表团主席的张国焘也认为王乐平为核心,“山东省各团体的代表是前山东省省议会议长王乐平,他曾在上海各界联合会和我共同工作过,后来成了著名的国民党员。”②至于参加中共一大的王尽美、邓恩铭二人,张国焘则只字未提。而且,张国焘作为主席,对王乐平自称的中共党员身份好像也并无异议。

另据张国焘称,中国代表住在远东局事先准备好的一幢两层楼招待所中,招待所有4位日本代表(一位学生、三位工人)“用的都是假名”。③张国焘提供的这一细节,可以注解王乐平等何以采用了“化名”的做法。至于此次会议之后,邓恩铭可能负气脱党以及王乐平、王象午、王复元未被正式列为中共山东组织早期成员,将另作探讨。山东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和反复,甚至放弃,也是其传播的客观历史阶段。惟有如此,信仰者会更坚守,动摇者会再坚定,党组织才会更坚强。

毋庸讳言,山东早期党组织也与其他地方党组织一样,“都是一些知识分子的小团体”,“一般工人根本不知道共产主义为何物”,因此这些早期党组织“不能一开始就是工人的,也不会一开始就是人数众多的组织”。 ④因为“在落后的国家中,知识分子是少数的特出人物,也是政治气候的测量器,以往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康、梁的维新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等,也都是一些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发动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组成,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青年向左走,构成一种爱好社会主义的风气,这是使得共产小组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⑤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思想上的吸引力中,除了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政治行动提供了榜样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就是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历史和社会的解释中,领悟到对进化宇宙论决定性的修正。”⑥

1922年王乐平等回国后,耳闻目睹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果实并不如想象之美好,导致对中国革命是否采用俄国革命形式产生了很大疑虑,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开始了各自不同的反思,基于个人对中国现实国情的理解随后做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抉择。这大概是山东共产主义者内部一次较大分化。王乐平此后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由貌合神离终至分道扬镳。领导山东党组织的重任,历史性转移到王尽美的肩上。1922年5月,中共济南独立组成立,王尽美任组长。7月,王尽美代表山东党组织出席中共二大;8月,中共济南地方支部成立,王尽美任书记。⑦济南支部成员据说“有9人”,此后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在济南活跃起来。山东早期党组织成立之后,主要进行了如下活动:(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青年;(二)深入到工人中去,帮助建立工会组织;(三)出版《济南劳动周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四)选派代表,出席党的代表大会等各种活动。⑧

根据最新史料,山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最初称SY青年团)在1921年4月由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教育委员宋介指导筹建,王志坚、邓恩铭诸人为济南SY青年团负责人。⑨但是团的活动几乎未见文献记载,似乎并没有开展什么实质性的活动。团的主要负责人王志坚遁入佛门,人生立场发生转变,可能也影响了团的活动开展。必须指出:当时党团活动,一般没有文字记录,即缺乏文本证据。例如,1920年9月中旬,中共北京小组在李大钊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到会9人,“宣布这一小组的正式成立”,“因为无政府主义者不愿有任何组织形式,这次会议没有主席,也没有记录”,“与会者一致表示赞成组党,并自愿为党员”。⑩可见,北京党组织成立之初,无记录,无入党仪式,入党自愿,退党自由。无政府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曾缔结同盟,旋又客气分手,并无“开除”之说。早期党员入党和退党的随意性,可见一斑。“接着社会主义青年团也组织起来了”,9月底在北大学生会办公所举行第一次会议,到会约40人。11月底,北京小组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北京小组“还在济南成立了另一个共产党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最先参加小组的有王尽美、邓恩铭等八人,参加青年团的人数还要多些,他们开始在济南、青岛以及胶济、津浦两路展开工人运动”。①北京党团工作,实际由张国焘负责,因此他在这些问题上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张国焘认为这时济南除了有党小组之外,还有青年团。这个青年团,应该就是宋介1921年4月指导建立的济南SY青年团。

指导济南青年团的北京青年团,在济南青年团成立仅1个月时间后即宣布解散,联络人宋介也毕业离开北京赴美留学,济南青年团无形中自行解散。直至1922年,山东重建了青年团。1922年8月,贾乃甫、郝永太等在济南首批加入青年团;王尽美等党员也加入了青年团。9月,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王复元负责书记部工作。1923年初,团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此后,张店、青州、烟台、寿光等地相继建立团支部,青岛建立团地方执行委员会。1926年7月,团山东区委建立,林礼周、关向应先后任书记。1926年冬至1927年夏,先后建立团益都、寿光、潍县等县委和青州地方执行委员会。②

1922年6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正式建立,王尽美任主任。9月,王尽美调任书记部北方分部工作,马克先、吴容沧相继代理书记。12月,王尽美回济南复任书记。1923年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王尽美任书记。1925年2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尹宽、邓恩铭、张昆弟、吴芳先后任书记。1926年10月,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建立,吴芳任书记。1927年6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山东省委,指定吴芳任书记。这一时期,先后建立潍县、寿光、青州(益都)、高密、张店、鲁北等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济南、青岛、张店、淄博、博山、寿光、广饶、青州、潍县、高密、烟台、枣庄、曲阜、沂水、泰安、莱芜、齐河、禹城、平原、庆云、阳谷、东昌(聊城)等地建有党的支部;在惠民、菏泽等地也有少量党员。至1927年7月,全省有党员近1500人。

山东工运工作进入了有组织活动的历史新阶段。1921年夏,山东第一个工人组织“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车厂工人俱乐部”成立。1922年6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支)部成立,王尽美、王用章先后任主任,这是共产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同时,济南津浦大厂工会成立,发起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济南印刷厂工人同志会、纺织工人会也相继成立。③1923年,山东工人运动在声援“二七”大罢工活动中出现第一次工运高潮。7月,济南理发工人成立济南市理发工会(对外称济南理发业联合会)。数日之间,济南16个县、8000余人参加了理发业联合会。④1925年2月,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取得罢工胜利,成立胶济路总工会,下设6个分会。胶济铁路全线罢工及其胜利,被邓中夏誉为“异军突起”。 4-7月,青岛纱厂工人举行3次大罢工,数十家工厂企业成立工会组织,刘少奇、傅书堂到青岛指导罢工斗争。至此,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在齐鲁大地已成燎原之势。

西方研究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主要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城市知识界迅速传播,并且成为知识界最主要的思潮”。⑤它与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政治胜利,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共的最后胜利,仍然既是互相关联,但又可以分开的两件事”。⑥对于这段历史,张国焘总结道:“中共的发动者们,大都是五四运动中的活动分子,因而能利用五四运动的经验来建立中共的始基”,“当时共产党人冒险犯难精神也是十分旺盛,并在工人群众中开辟了工作的新天地。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运动发展起来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共早期党组织及其成员“向往于俄国革命,但缺乏马克思主义素养,更没有运用之于中国实际环境的经验”,“也不免要发生不切实际的流弊。”⑦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与实践,对之后中共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深有启示,它要求马克思主义传播既要注重理论的科学性,又有重视结合现实的实践性;既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又要重视传播形式的创新性。

(李丹莹:山东滨州市机关保险处科长,历史学硕士;闫化川: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

①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②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③参看邵维正:《创新的理论 不变的忠诚》,中国青年网http://www.youth.cn ,2011年7月6日。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1页。

⑤此函为陈干后人所拓章太炎写给陈干的手书碑文拓片,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转引自陈隽、佟立容:《陈干与辛亥革命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9年第4期,第48页。

①《山东官报》第78期,第37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2页。

③王继春:《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第57页。

④权恩奉:《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地方党组织》,《理论学刊》1984年1期,第62页。

⑤《新青年》第7卷第3号,1920年9 月。

⑥参看“山东省情网”: http://www.infobase.gov.cn/bin/mse.exe?K=a&A=75&rec=325&run=13,2013年4月2日。

⑦参看“山东省情网”: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beiyang/200708/article_10996.html,2012年2月28日。

⑧权恩奉:《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地方党组织》,《理论学刊》1984年1期,第62页。

⑨王继春:《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2期,第58页。

⑩《励新》半月刊第1卷第1期,1920年12月。

参看“山东省情网”: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beiyang/200708/article_10996.html,2012年2月28日。

权恩奉:《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地方党组织》,《理论学刊》1984年1期,第62页。

《晨报》1921年1月17日。

《山东劳动周刊》宣言,1922年7 月9 日。

权恩奉:《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地方党组织》,《理论学刊》1984年1期,第63页。

①参看“山东省情网”: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beiyang/200708/article_10996.html,2012年2月28日。

②参看周策纵:《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革命(1915—1924)》,第97-98页、224-225页。

③[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8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90页。

⑤[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422页。

⑥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98、90、124页。

⑦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2页。

⑧参看“山东省情网”: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beiyang/200708/article_10996.html,2012年2月28日。

⑨ [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译本),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40-154页。

①《施存统致宋介》,《曙光》2卷3号。

②刘明义:《<曙光>杂志社与北京、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5期,第85-86页。

③《会务报告》,《励新》第1卷第1期,1920年12月15日。

④《调查表·中华共产党部·王尽美》、《调查表·中华共产党部·邓又铭》,《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7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80页、第782页。

⑤《我们为什么要发行这种半月刊》,《励新》第1卷第1期,1920年12月15号。

⑥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1日。

⑦[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420页。

⑧胡适:《自由主义》(1948年9月4日),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⑨袁刚等:《“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南方论丛》2009年第2期,第27-39页。

⑩李林:《还“问题与主义”之争本来面目》,《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1期,第10页。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地方自治与同业联合两种小组织”》,《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1页。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2页。

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第194页。

牟钧、纪镇西:《王尽美同志与<泺源新刊>》,《山东图书馆季刊》1982年第4期。

参看“山东省情网”: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beiyang/200708/article_10998.html,2013年4月9日。

①王统照遗稿、王立诚整理:《民国十年日记(第一部)》,《潍坊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1-7页。

②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第188页。

③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17页。

④余世诚:《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瞭望》1987年第1期。

⑤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2页。

⑥余世诚、刘明义:《关于山东地方建党的若干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第56页。

⑦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2页。

⑧参看“山东省情网”: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beiyang/200708/article_10998.html,2013年4月9日。

①《调查表·中华共产党部·王筱锦》、《调查表·中华共产党部·王福源》、《调查表·中华共产党部·王尽美》、《调查表·中华共产党部·邓又铭》,《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7辑,第773页、第774页、第776页、第780页、第782页。

②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84页。

③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83页。

④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28-129页。

⑤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29页。

⑥[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394页。

⑦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2页。

⑧参看“山东省情网”;http://www.sdsqw.cn/history/beiyang/200708/article_10994.html,2013年4月1 0日。

⑨王统照遗稿、王立诚整理:《民国十年日记(第二部)》,《潍坊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7页。

⑩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05-106页。

①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06、108、123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27页。

③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33-34页。

④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34页。

⑤[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435页。

⑥[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435页。

⑦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29-130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