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4-05-11

郑艳珍

摘要:现在进行小组合作……开始!”在许许多多的课堂教学中常有老师如此发号施令,更有甚者一堂课中有三五次甚至更多。但是,每一次所进行的小组合作都是有效的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95-01

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可见,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线教师也深切意识到了从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但是,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组合作是否具有“必要性”

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必须是在“必要”的前提下。如果老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就没有参与合作的积极动机,小组合作将是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参与;如果老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个体可以独立完成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只有当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时,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提出的问题较具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独立完成是有困难的,这时学生的主观愿望希望进行合作学习,并且可以在合作中交流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课堂上的汇报体现出小组合作效果极好。

二、小组合作是否具有“组织性”

常见的课堂小组合作场面,老师要求开始学生小组合作后,前排学生齐唰唰回头与后座的学生围成一团,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吵吵嚷嚷,热热闹闹……老师看看表,几分钟时间到,老师喊“停”、“谁来说呢?”,请学生回答又是“我认为……”。小组中没有具体分工,没有协同合作,即使能解决老师抛出的问题,但这又如何能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呢?

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应具有“组织性”。小组内必须有一名组织者,可以由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能在小组中起榜样示范作用;也可以由活跃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担任,可以激发其思维活跃在老师抛出的问题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但最好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决定,而不是老师指派。因为在尊重小组成员意愿的前提下,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会增强。当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时,先让学生有一点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再讨论分工,然后在全体成员的分工合作下,小组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组合问题)教学中,只组织进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是安排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要求三种汉堡与两种饮料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问题,如果让对学生独立解决,难度较大,因此这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前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让每个组员在小组内充分发表看法,其他组员注意倾听和补充;同时合作交流中又有分工,他们有的说,有的摆,有的画,有的记录,小组合作显得动而不乱。从各组后来上台汇报的情况来看,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题策略,说明小组合作能集思广益,效果好。

三、小组合作是否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自主、探究、合作是构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而不是三种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有严格的区分,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中也包含探究的因素,探究之中又有合作的成分。小组合作中,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小组成员面前一般不再怯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分工、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不动脑筋、坐享其成的想法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也是必要的。其次,要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是每一个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此外,在组织进行小组合作时还应坚持“长期性”。

“水滴石穿”,成事贵在持之以恒。小组合作学习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被广泛接受与应用,但有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却没有长期坚持运用,只有公开课时才开展小组合作走过场。这样,必然事倍功半,达不到培养目标,实现不了培养效果。

其次,小组合作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影响着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许多公开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往往忙于操作设备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或紧张地在讲台上看表等待合作时间结束,这样既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又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或纠纷时及时予以帮助或调解,小组合作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中指出“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者、程序的设计者、情景的创设者、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教师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的推进和展开。

时间就是生命,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分一秒也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做到认真考虑、准确运用。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勇于“探究”,使小组合作学习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有效果,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服务,真正为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中适应竞争、学会生存奠定基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