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 杨 王佐诗 张纪榆
孙中山一生曾三莅北京,在京城留下了28处人文印迹,而其中有5处是在北京的会馆。清末民初在北京的各地会馆多达三百七十多所,会馆是当时以各省、府、县名义,为在旅居地同乡聚会居住所设的场所。有的会馆规模很大,可容纳上千人以至几千人聚会,这也是中山先生当时将许多重要活动和讲话都选在会馆进行的重要原因。
中山会馆位于西城区珠朝街5号,原为香山会馆,最初为清康熙年间刘云汉所购置的义地,后移至右安门内潘家窑后,香山会馆始成,清光绪五年(1879年)扩建,十六年后经人再次筹资扩建,十九世纪末成为集戏台、花园、假山为一体的大型会馆。
1912年8月31日,中山先生到香山会馆看望乡友,并出席了本县同乡会举行的宴会。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香山县改为中山县,香山会馆也更名为中山会馆。中山先生逝世后花厅曾作为展室,陈列孙中山在花厅外的留影以及《总理遗嘱》等纪念物。
此地早期成为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广东青年会”即以此为会址。1933年,时任中山县长的唐绍仪再次集资维修中山会馆。
2001年6月,该会馆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且大部分建筑仍存。但会馆院内仍居住着一百多户居民,自建、临建房屋比原会馆的房屋还多,会馆的房屋已看不出原样,破旧不堪。随着市、区政府的重视及民革北京市委会的呼吁,现会馆内住民已全部腾退,会馆也得到了近一步地保护和修复。
湖广会馆位于天桥街道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南部,是孙中山先生第二次来京时去的最多的地方之一。该会馆是由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捐私宅修建的“全楚会馆”为基础,重修为“湖广会馆”,又经多次扩建,清末面积达5000平方米。中山先生在京曾五次前往湖广会馆参加各项活动。
1912年8月24日下午5时,孙中山先生到达北京,当晚便与袁世凯举行会谈。第二天上午,他出席了在湖广会馆举行的在京同盟会会员欢迎大会,到会人士多达3000人。上午10时,中山先生发表讲话。当天下午2时,同盟会和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合并为国民党的成立大会在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之后,黄兴、宋教仁等七位理事推举孙中山先生为理事长。
8月30日下午1时,北京学界约3000人在湖广会馆隆重集会欢迎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发表演说,强调“学问为立国之本”。9月4日下午3时,中山先生冒着大雨参加了不久前由统一党、民社、国民协进会、民国公会和国民党联合建立的共和党欢迎大会,在会上阐释三民主义,特别提出要研究民生主义。
9月15日,中山先生与黄兴、陈其美及贡桑诺尔布到湖广会馆参加国民党本部欢迎他们四人的大会。到会人员极多,至会场不能容,中山先生和其他三位人士相继发表了讲话。
湖广会馆向西约一里多地就是安庆会馆,原有仿欧式楼房和三层五楹木楼各一座。中共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先生在南城办报时曾长期居住在安庆会馆,鲁迅先生在他的日记中也记载了他去安庆会馆参加活动时的情景。
1912年9月2日下午2时,孙中山先生在安庆会馆参加了北京报界举办的欢迎会。他在演说中指出,修筑铁路是唯一之急务,并阐述了借债修路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中山先生随后参加铁道协会举行的欢迎会,并再次强调铁路问题实为中国生死存亡的问题。
安庆会馆原建筑已不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被某玩具厂占用,现为河东宾馆餐厅。
粤东新馆位于中山会馆往北一百多米的南横街西口。粤东新馆明朝时在东花市东口至广渠门的斜街,后因埋葬被诬杀的袁崇焕,清初改为广东义园,后迁至前门外打磨厂,因面积较小,便在今陶然亭街道南横东街西部路北建成一座占地6亩,大小房屋78间的新馆。
9月11日,中山先生出席在粤东新馆举行的广东旅京同乡的欢迎会。他十分关心故乡人民和建设,在会上着重谈了为国家国防及建设的需要,宜将省内的琼州(海南岛)另立一省。1988年,海南省得以建立,实现了中山先生的遗愿。
粤东新馆作为省级会馆,虽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不善,因改造菜市口大街,原址已基本不存。笔者寻访时看到的是粤东新馆东部的一小部分,是个有多户居民的院落,院内有当时会馆的遗物。粤东新馆在南大吉巷的慈善组织乐善堂如今旧址尚存。
广东会馆位于现广安门大街以西路北,国民党本部曾设在广安门(俗称“彰义门”)内广东会馆,直至1913年11月国民党被袁世凯取缔。1912年9月15日,中山先生出席在湖广会馆举行的几千人参加的欢迎会后,前往广东会馆参观国民党本部的办公处,勉励本部工作人员“以国利民福为前提,国家将可日进富强”。此后不久,中山先生便离京经保定、石家庄到山西巡礼。广东会馆现已不存在,其旧址所在的广安门大街如今两侧高楼林立,会馆原址已有了其它建筑物。
1912年的8月至9月间,原宣武区的天桥、陶然亭和广安门内街道的五处旧时会馆,都留下了孙中山先生的足迹。百年之后,当我们重新瞻仰这些旧址时,虽多已物是人非,但是那些历史瞬间,却被永久地载入史册,并和这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中山先生百多年前喊出的“振兴中华”的口号,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在追寻“中国梦”的征途上奋勇前进,砥砺前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