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时间:2024-05-11

古嘉

摘 要: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心态又是怎样的?该如何转化学困生?本文通过本人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心态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地讲述了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其中,在学困生转化方法方面,还列举了实践中的例子进行剖析。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74-02

学困生转化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所谓“学困生”,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和严格的划分标准,在我国教育界,通常是指要达到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不求上进,品德较差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是学校里接受教育群体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做好每一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那么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心态又是怎样的?该如何转化学困生?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心态

学困生的形成,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这里面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家庭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属于外因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学生家长的放任自由或期望过高,溺爱迁就或家规过严,还有学生家庭中过分的经济不平衡和家长过分的文化素养不平衡,都对学生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社会大环境方面,社会的阴暗面和社会上精神食粮中的文化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包括学生在心理、生理上的认识及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内容。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向成熟的时期。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持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疑”,可概括为过渡性、闭销性的特征。过渡性是初中生处于儿童向青年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从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的那天起,就出现了积极要求独立的意向,但实际上又独立不了,他们希望受人尊重,把他们看成大人,但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观、友谊观、自由观,都是一个谜。正因为他们常常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常会对成人实行一定程度的心理闭锁,保留一块心理“自留地”。另外,他们在意志情感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偏差,第一方面是青少年善于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愿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幼稚,因而在分析问题时,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言行。第二方面是青少年思维敏捷,好胜心强,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他们的拼搏、奋斗一旦遇到挫折或打击,就会产生悲观情绪,把自己孤立起来,产生厌世情绪。第三方面青少年富于幻想,模仿性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真伪、良锈的能力,对影视作品中、报刊上出现的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判别的能力,结果导致思想行动的错误。

作为学困生,他们的心态与一般的学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卑感强。学困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表现出对什么事都无所谓的样子。二是逆反心理较强。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学困生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他们对自己的言行就会出现误解。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主要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道德观念,重塑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端正他们的言行,使他们找到新的人生目标。如何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转化学困生呢?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几点经验。

1、晓之以理,进行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困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困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我任七(4)班班主任的时候,在学期中间有同学向我反映宿舍经常被偷东西。经了解是本班个别学困生所为。于是便在班级里面开展“法律与我”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了解法律知识。特别讲到盗偷不论大小都属于违法行为,奉劝大家不要以身试法,自毁前程。之后宿舍里再也没有出现过盗偷行为。

2、创设情景,进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困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学困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困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例如:班级刚开学的时候,有廖君桃、黄立城和黄创成等几位同学经常迟到早退,上课的时候捣乱。在班主任、班干部和大多数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周班风建设,班级里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廖君桃、黄立城和黄创成等几位同学的做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孤立。而他们也在良好的班风的熏陶、感染下,逐渐变得不再迟到早退,上课也认真起来了。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学困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

3、开展活动,进行实践锻炼法

学困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困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学困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例如黄国威同学,喜欢讲义气,替他人出头,课间经常闹事。于是我便在班级里开了一个讨论会,内容是“当你遇到麻烦怎么办?”“江湖义气要得、要不得?”要求同学们根据实际展开讨论。接着先叫黄国威等几位同学讲述其观点,根据他们的观点再要求其他同学发表不同看法,教师从旁点评。这样一来,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困生提出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通过集体讨论的实践活动,让学困生最终得出正确的道德评价。从中,黄国威同学的言行也得到了转化。

4、言传身教,进行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困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困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困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困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困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传,又重身教,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我们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最终转化成为思想品德高尚的好学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