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园本教研促幼儿德育的发展

时间:2024-05-11

刘芳

【摘 要】园本课程的建构必须立足于本园的实际,立足于本园幼儿的发展状况,从中培养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本文从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发展方法。

【关键词】园本课程 德育 环境创设 实践活动 家园共育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成了不少幼儿园的共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德育上的目标是:要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笔者在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过程中,联系国际形势的变化,园内改革开放的形势及幼儿园工作实践和教师思想实际,认真深入地进行理论学习,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幼儿德育的重要性,还通过学习陶行知、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开端教育,幼儿时期是道德初步形成阶段,是一个人的态度、性格、品德形成的奠基时期,也是个性倾向形成的最初阶段,所以是最重要、最可塑的教育阶段,必须把好德育的起点关,加强幼儿德育,使每个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园本课程中结合独生子女的特点及以往德育工作的经验,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归纳如下:

一、环境创设有助于幼儿道德认识的提高

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对儿童的相互联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要创设良好的有品德教育意义的物质环境发展幼儿良好的品德。在园内或室内,走廊挂有祖国的、家乡的风景名胜,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领袖、英雄人物的照片,宣传栏内有反映幼儿在园生活、游戏、文艺、体育活动的典型记录照片等等,使幼儿每天在接触中激发良好的思维、想象、情感,留下美好的记忆。在各班的自然角、动物饲养角、种植区等为幼儿提供连续性观察和亲自饲养,培养幼儿对小动植物的关心、爱护,通过让幼儿亲自种植植物的操作机会,培养幼儿爱劳动、爱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在德育活动室的设置中,有介绍伟大祖国、家乡与古今小英雄人物方面的内容等,使幼儿随时获得祖国语言文字的印象,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环境的教育功能有赖于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变化环境,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利用环境实施对幼儿的影响,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

二、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道德情感

教育要能收到最佳效益,就要使幼儿处在最佳的接受教育的状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学习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笔者从以下活动中注重让幼儿主动体验,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

1.访问活动:通过访问可以使幼儿获得大量生动的材料,从中得到教育。如:小班认识家庭时,访问自己的父母;中班体验今天的幸福生活,访问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过去的生活;大班理想教育中,访问家庭成员和邻居。在访问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有关的信息,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更培养了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幼儿自己的访问,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教育就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收集活动:让幼儿根据班级的教育重点,动手收集有关的物品,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道德品德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收集的过程是幼儿扩大认识,培养感情的过程,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的过程。如中班《认识家乡》的活动中,幼儿寻找南昌风光图片,带来了自己与家人游览南昌的照片,制作家乡土特名优产品等,培养了做南昌人的自豪感。在认识秋天的活动里,幼儿能收集十多种水果,四十多种种子,知道劳动可带来丰收,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等良好习惯。在大班《我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收集祖国各地各种土产品,30多人收集到90多件物品,如:瓷器、编织品、食物、玩具、用品、海产品......深深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人民勤劳、智慧,激发了他们长大“发明新机器”“为国争光”“保卫祖国”“做有名的科学家”“探索月球的奥秘”等美好的愿望。

3.参与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从小当好“小主人”处于主动地位,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为他们长大了做国家主人打下基础。通过参与活动,还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工作”热情积极。如:在四川的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教师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先后开展了“关心灾区小朋友”、“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我们与灾区心连心”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幼儿看有关电视、报纸图片,听救灾事迹报告,进行灾区捐赠活动当看到一幅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画面时,小朋友被这场景感动了,从而教育幼儿要从小学会“感恩”等,全国小朋友用不同的方式为灾区捐出自己的零花钱,送玩具、图书、笔等,在活动中不仅初步懂得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心,解放军叔叔,民警战士的英勇,具体地经受了一次关心别人,勤俭节约的实际锻炼,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幼儿的“爱心、童心、真心”获得了表现的机会。

幼儿时期是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期,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使他们的眼、耳、手、口都得到解放,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形成自我,幼儿的主动精神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种种手段,运用生动的,幼儿可接受的多种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

三、家园共育有助于激励幼儿道德意志

卓有成效的教育,需要有关方面的配合一致。笔者所在幼儿园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全园教职工关心幼儿的德育教育,认真学习德育的目标、内容、取得一致要求,其次做好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普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望子成龙”而又脱离实际,使幼儿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了两面性,为使教育一致,园所举办了“家庭、幼儿园教育一致性”专题讲座,各班创设的“家长园地”栏中介绍品德教育的内容、要求、教材和方法;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情况及幼儿的行为习惯表现;教师定期家访,了解幼儿在家表现并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使家庭教育得到了改善,重视了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获得了品德行为教育的整体效益。

四、习惯培养有助于形成幼儿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品质往往是在他的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在幼儿阶段我们更应重视培养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如:培养小班幼儿德育要重视从小事入手,从小事抓起,从小养成好习惯。在培养幼儿生活和学习常规时,班上教师要统一认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自己的餐具,轻拿轻放,活动完会整理好用品,等等,这些都关系幼儿的成长,而不能怕麻烦,图省事,由成人代办。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倾向和行为方式,只有坚持一贯的要求,不断地通过练习在神经系统中形成深刻的印记。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使幼儿终身受益。要重视习惯培养的过程,不满足于讲过几遍,督促过几次,而是运用多种形式经常反复地进行练习,直至形成习惯。

品德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可掉以轻心。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坚持不懈地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陆军学院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校生.幼儿道德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4.

[3]孙海华.创设良好物质环境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J].幼儿教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