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小学生普通话语感的培育方法

时间:2024-05-11

温珍飞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这是语言学家们对“语感”下的定义。一个人有了语感,就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听力过人、闻一知十”,“口若悬河、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文采斐然”。由此体现了语感培育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感是各项语文能力的核心。

在以往和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背诵课文的高手,运用语言文字的矮子。更有学生,知道“机灵”就是“聪明伶俐”,而不知道“小鱼悄悄露出水面,吐了个小泡泡。尽管小鱼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犀利的眼睛”这一句中,“这样”其实就是“怎样”,“尽管……还是……”这一句,不是写“小鱼机灵”,而是写“翠鸟眼睛锐利”。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学生既有这许多“莫名”的不知,又谈什么搞好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是学生没有对语言文字的那种敏锐直觉——语感。当然也并不是学生真的没有语感,语感他们是有的。若把这两句话用方言说给他们听,他们马上就会答出以上问题,而且知道这是借小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这是每位老师都在认真探索的课题。高效课堂,离不开备课、上课这两个重要部分。

一、备课求“实”——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会造成随意放任的不良结果。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1.有效的预设应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课堂上的有效预设,必须要考虑它将要达到的预设目的——能否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而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只重形式的内容;课堂上的有效预设,还得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接受程。通过老师的预设,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老师预设的这个点,去开拓、去发散,真正达到“一点星火,燎原一片”的目的。

《梅花魂》这篇课文中的“魂”是学生理解上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叙述的五件事情中,立即提炼出“魂”的内在含义,确实挺难。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中,进行有效的预设,通过教师预设的“点”,学生进行步步生成,最后汇拢而成,魂的含义也就出来了。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生)游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外公居住在星岛,不在祖国,因此,读到这些思乡的诗句,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2)外公对墨梅图如此珍惜,后来,为什么又让我带回国呢?

(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带回国,说明了外公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心。

(3)结合上述的分析,“魂”应该是指什么呢?

(生)那是指身处异国的外公对祖国那份深深的思念、眷恋的心。

通过这样的有效预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生成了诸多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有效理解,从而达到了理解重点、难点的效果。

2.有效的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预设就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学生理解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后,笔者把先前准备好的预设展示了出来:“春天的江南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景象呢?你能通过想象把她描绘出来吗?”再配之以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学生在老师预设好的这样的场景、氛围中,都能积极、踊跃地投入想象之中。

3.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构思后,配合音乐,先在小组中接续教师的想象。同学们在自己说完之后,取长补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想象语句。然后,让每一小组的代表再进行小组展示。

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对王安石的故乡之美有了更为感性的体验。同时,也为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作了有效的情感铺垫。通过这样的分层次、有梯度的预设训练,学生也就明白了王安石对故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课堂求“活”——合作、讨论的高效之道

1.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灌输的瓶子,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在讨论小组组建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不同层次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在分组时尽量把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合作中相互促进,避免了在课堂上成绩好的当演员,学习能力差的当观众这一现象,实现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充分发展的目的。

在设计讨论的问题的时候,问题呈现层次性、渐进性。依据问题的难易度的不同,请不同层次的同学来回答相应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地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讨论、展示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防止那一部分的后进生不会沦为“看客、旁观者”。从而达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2.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生活经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差异,所以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一个疑难问题的突破,学生要经历“阅读文本——回忆旧有知识——新旧知识有效整合——精炼为问题答案”这么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充裕的时间作为保证,只有这样,才真正是扎实高效的小组讨论。

3.讨论的问题必须对学生有能力提升的,或对学生的情感有陶冶作用的。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鸟的天堂”被称为鸟的天堂?这个问题的价值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是文章的“题眼”,它涵盖了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情感。讨论清楚了这个问题,整篇文章的内容、中心也就把握住了。

(2)“鸟的天堂”涉及双引号的使用方法。要理解它所指什么,就首先要理解双引号在这里的作用——表示特定的称谓,特指文中的大榕树。

(3)被称为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大榕树、对这些可爱的鸟儿喜爱、赞美之情。由此可以拓展到情感上的陶冶:对花草树木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让它成为自然万物生活的天堂。

诚然,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一块取得高效,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不懈地努力,创建更加高效是课堂效益,是我们的追求!?笸(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五小学)普遍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语感。所以也可以说,现时搞好教改,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培育学生对普遍通用语言文字的语感”。

怎样培育学生对通用语言文字的语感,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学生从一出生起,就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而逐步建立起一套到入学时已日趋完善的语言系统——方言,并在此同时形成了相应的方言语感。所以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第二套语言系统——普通话,最好的方法是把普通话融入土话,借助于学生对方言土语的语感,培育他们对通用语言文字的语感。

笔者不反对而且赞成通过“诵读·揣摩·博览·多写”来培育学生的语感的方法,但私下认为,这种方法对已建立(或基本建立)起第二套语言系统的人(初中以上)来说是可行的,而且很有效。但对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建立一套过渡时期的通用语言与地方语言——对应的新系统。这一时期的主要方法不是“诵读·揣摩·博览·多写”,而是“翻译·联想”。即把通用语言翻译成地方语言,并引导他们联想起生活实践;用地方语言表述生活实践,并翻译成通用语言文字。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一、教学时把遇到的生字、新词、新句与土话相应词汇语言对应起来,把普通话融入土话语言中去,加深理解、体会,然后加强朗读,帮助建构普通话体系。

二、开展说话训练,用普通话来说日常生活中说过的话(土话),或先用土话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或物,然后译成普通话并记下来,用这种方法丰富普通话系统。

三、用土话读课文,听土话录音并翻译成普通话。使两个语言系统融会贯通,共同发展。

这样,经过两、三年的反复联系,两种语言系统就会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新语言系统也便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建立起来。到三、四年级以后,学生的语感就已初步形成。一看到课文马上就能与生活实践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联想感),把握实质(畅通感),体会感情(情绪感);一拿起笔来,就能把眼前的生活实践或以往的生活经验,用通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农村学生的阅读难,作文难问题,就迎刃而解,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不再是空口之谈。

再加上日后的“诵读·揣摩·博览·多写”,第二套语言系统就会慢慢地发展起来,并逐步脱离第一套语言系统,走向成熟。?笸(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小江镇中心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