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时间:2024-05-11

邱欣

小学数学教学通常利用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实则效果并不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发扬创新品质,追求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课本教材中的例题教学,从而提升解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一般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都会配备一个例题来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教学。例题往往囊括了该章节的知识点的基本运用和解题的主要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例题的详细讲解和教学,而应该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代入其中,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和注意事项。

实际上,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并不是难事。教师应深刻分析和掌握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因人而异,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方案,重点在于寻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和知识盲区,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自我关注,促使其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例如针对“分数的简单运算”这一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分别揭示分母和分子的含义及其两者的变化,其次便是要结合例题进行剖析。

二、提升学生作业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增强解题能力

作业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检测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然而,不少教学热衷于题海战术,认为提高作业量就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大多特错的。一般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要能结合当天所学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布置习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学生薄弱的环节得到加强。而且,在题目数量的布置上,不能太大,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面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要合理的规划好作业量的布置。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保持课后作业布置的效果。

例如笔者会习惯在讲解完一节内容前,让学生先把校辅教材中的预习园地完成好,让他们对该章的知识点和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后面解题过程中的灵感产生。在讲解完一章节的内容以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末尾带领学生一起现场完成课本中的小作业,通过现场突击,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在短时间迅速摸清每个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三、培养学生对错题进行系统总结的习惯

错题不应成为学生避之不及的东西,而应成为学生视若珍宝,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资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传输这种正确的学习意识。为什么会做错题目?是因为审题出现错误,还是没有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内心中确立一道门槛,树立一面镜子,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自己。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好错题记录,将自己心态、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均记录下来,时常鞭策自己。这种要求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学生在以后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率,更是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这种自主记录的方式,实时掌控自己的学习状态。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中,自己的解题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以及自己对这些错题是否都真正的掌握了。教师和学生都能从错题本的记录情况中观察出来,错题本的建立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合理的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更改和安排。

四、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导练习册

校辅教材上的习题在学生的课后习题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是学生习题训练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其解题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师在辅导类练习册的选择上,要严格的把好关。辅导类的练习册不仅要和数学教材的版本保持一致,还要考虑到上面习题的分布和不同的类型。然而,在校辅教材的题目布置上,还需要教师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一般一套题目里题型的难度分布各有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产生的练习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师在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要适当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小部分题型的操练上(例如一些难度较大题目)要具有针对性,学生可以选择操练自己比较擅长的题型。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买一些小题操练的练习册,这类练习册一般是极具有针对性的,学生通过系统的操练以后,对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将会更加熟练。

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学者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制定更加科学的数学练习,学生则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解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错题进行系统总结的习惯,降低学生在今后解题的过程中的错误率;合适的辅导练习册同样也是学生提升解题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系列的措施,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投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朱坊乡联新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