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加坡医疗保健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迪

时间:2024-04-24

◎戴月明

(戴月明,民革浦东区委会副主委,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副总经理/责编 张栋)

新加坡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拥有亚洲最佳医疗保健体系,全球排名第六;医疗基础设施世界第四,婴儿死亡率世界第三低,预期寿命世界第七高;已有13家医院和医疗机构获得国际联合委员会品质认证 (JCI),占获得认证的亚洲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在政府开支总额中,医疗支出不足10%。

那么,新加坡高效的医疗保健政策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新加坡医保政策设计的四大原则

医疗保健服务具有正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新加坡曾是英国殖民地,承袭了英国免费的住院治疗和补贴的诊所治疗体系,“他们相信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样的计划虽然合乎理想却不切实际”。诚如李光耀所言,免费服务导致过度医疗消费,只能排队来限制需求。美国则采用医疗保险加自由市场体系,逐利导致成本上升,部分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被排除在外。

新加坡政府以理性的实用主义为指导,以结果为导向,经过前瞻思考、反复思考和换位思考,创新性、动态性地实施情景规划和战略规划,确定四大项原则来设计医疗保健政策:

一,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必须首先自付医疗费用,然后是家庭、社区帮助,最后是政府补贴。

二,保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可控成本的平衡。成本过高,会将低收入者挡在门外;成本太低,会造成道德风险,小病大医和过度医疗。

三,公立、私营和社团医疗机构并存。通过指导性竞争和强制性信息公开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四,民众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患者去私人医疗机构就诊不能得到政府补贴;公立医院各级病房政府补贴比例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新加坡发展出3级医疗服务体系,3P医疗机构体系,6大区域医疗集团,4级病房体系和3M医疗保险体系,成效显著,赢得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新加坡3级医疗服务体系

新加坡提供基层医疗、医院治疗和中长期护理3级医疗服务,这些服务由3P即私立 (Private)、公立 (Public)和民间团体 (People)的医疗机构提供。

基层医疗

新加坡基层医疗包含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两大部分。基层医疗服务中80%由私人诊所提供,另外20%由政府综合诊所提供。政府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人们去诊所而非医院看门诊。

新加坡基层医疗服务主要由2452家西医诊所 (含18家政府综合诊所),641家非西医诊所,625家牙科诊所提供。

医院治疗

新加坡现有7家公立医院,包括5家综合性医院、一家妇女儿童医院和一家精神病医院。综合性医院提供住院治疗、专科门诊和24小时急救服务。还有6家全国性的专科中心,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眼科、皮肤病、神经科学和齿科中心,基本代表了新加坡最高医疗和研究水平。在住院医疗服务中,公立医院提供其中80%的服务,剩余20%由私立医院提供。

中长期护理

中长期护理是指,入住医院的病患在病情稳定后所需的一系列医疗服务。对于需要中长期医疗的新加坡居民,目前已有多种居住型和社区型医疗服务方式供选择,共有300多家相关医疗机构。

中长期护理70%由民间社团即自愿福利团体提供,30%由私人机构提供。政府提供最高达90%的资本资助和最高达50%的运营资助给自愿福利团体,还通过公众的捐款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综合护理

新加坡综合护理的建立就是为了帮助病人快速转诊。每一个区域性医疗服务集群的建立都通过一家区域性医院与一系列的基层医疗、中长期护理机构合作产生。

20世纪80年代,“指导性竞争”被引入公立医院体系中,各公立医院重组为企业实体,设立理事会,然后建立以公立医院为核心、以周边综合诊所、社区医院为支撑的医疗集团,集团内部整合服务、转诊,共享设备、床位、电子病历,发挥综合效应和规模经济。各集团之间则有序竞争,共同提高。

新加坡医疗人力资源和研究开发

李显龙说,“除了人,新加坡什么资源都没有”。所以新加坡长期重视研发投入,立志成为研究密集型国家。

雄厚的医学人才储备

新加坡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得益于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每年政府提供宽裕的奖学金,让成绩优秀者去海外名校完成学业,然后回国服务;国立大学医学院是主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地;中央医院和国立大学医院是新加坡的学术研究型医院,担负着主要的科研任务;之外,新加坡还从海外吸收各类医学领域专家来此讲课或研究。而以下两个医学院的建立,将进一步满足新加坡医学人才的需求。

一是新加坡杜克-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该院已于2007年8月开始招生。参照杜克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学生经过四年学习顺利毕业后,由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该院不仅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强调医学研究能力的训练。

二是伦敦帝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医学院。该医学院于2013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学生。一俟充分就绪,将能同时教授750名学生,而其中大多数来自本地。

强大的医学研发力量

最近几年,新加坡在生物医药领域已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力量。启奥生物医药园内的研究所、组织机构及企业,从全球范围内延纳高端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承担研究课题。此外,各公立医院及6个专科中心均从事尖端研发活动。

2006年8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保健服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用以加快医疗服务研究的发展及实际应用。研究所寻找最有效途径以组织、管理、提供服务,并为医疗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减少医疗失误和提高安全系数。

卫生部下属的法定机构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和国家医学研究理事会还专设了临床医学家研究奖,以表彰那些为将基础科研推广到临床应用作了杰出贡献的医生或科学家。

前瞻的医疗信息化进程

新加坡已初步以电子病历交换系统连接所有公立医院、综合诊所和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并正在研发允许病人进入的电子病历交换系统。同时医疗机构已普遍使用电子病床管理系统、电子药房、医院管理系统等软件,和自动输送系统和机器人,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到2020年,新加坡医院计划建立和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健康生态系统。

新加坡3M医疗保险体系

李光耀指出,政府应当提供良好的保健服务,但是同时要求人们负担一些费用,以确保它不致被滥用而又能控制成本。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新加坡建立了3M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保健储蓄计划 (medisave)

从1977年起,中央公积金会员把月入1%拨入一个特别户头,户头里的存款可以用来支付其跟家人的部分医药费,这个缴交率后来逐步提高到6%。为了减少逆向选择,政府规定保健储蓄是强制性的。

新加坡允许人们利用保健储蓄缴付在私人医院就医的费用,并为不同的医疗程序设下不同的限额,这使得公立医院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不过,病人不能利用保健储蓄来支付门诊费用。

健保双全计划 (medishield)

1990年,新加坡推出一种非强制的保险计划,保险费可以从保健储蓄户头中扣除。这一计划基于保险精算而非社会原则,即保险费用和赔偿额根据人的实际健康风险决定。

健保双全保险主要用于四种慢性疾病的门诊治疗 (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中风),这四大疾病正困扰着大约100万新加坡人。

保健基金计划 (medifund)

新加坡在1993年设立保健基金,帮助那些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保险已经用完,又没有直系亲属可以依靠的病人。每个医院设立由政府委任的保健基金委员会,决定哪些人有资格获得资助以及资助的金额。至今申请通过率为99.6%,但个案资助金额多有削减。

新加坡国际医疗体系

2010年新加坡国际医疗费用为8.56亿新币,比上年增加10.1%。新加坡2012年为百万名慕名而来的旅游患者 (包括患者家属)提供完备的国际医疗服务,使病人称心而归。

新加坡国际医疗计划

新加坡国际医疗是一项业界与政府合作计划,创立于2003年,致力于打造并强化新加坡的亚洲医疗枢纽地位,最终推动新加坡成为全球性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该计划受新加坡卫生局领导,同时得到了另外3家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它们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新加坡旅游局。

完善的国际医疗体系

新加坡是一个全方位的区域医疗中心,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以外,同时也是医疗会议和培训的地点,医疗咨询和业务管理服务的基地,以及临床试验的中心。

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凭借其高质量和高效率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公立医院虽然以满足国内居民医疗保健需求为主,基于不能拒绝病人、扩展跨国合作和提高医疗技术的考虑,也接受旅游患者。

同时,新加坡国内还有一些私人医疗机构,如莱佛士医疗集团,百汇集团,康生医院,安徽尼亚山医院,太平洋医疗控股等13家。

此外,还有多个跨国合作的医疗中心,包括约翰·霍普金斯-新加坡国际医疗中心 (这是美国在境外设立的第一家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博燕美国康纳癌症诊疗中心等。

卓越的系统服务

新加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行 “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病人能在享有隐私的环境内安心地接受治疗和休养。这里的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齐全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以符合国际病人的各种需求。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为病人和随行者提供翻译服务和各种协助,甚至在病人完成治疗回国之后,安排他们接受复诊。其中大部分医疗机构还为国际病人提供额外服务,如签证申报、住宿、交通、购物指导、退税等。

信息公开的透明制度

新加坡卫生部维持高透明度的医疗保健系统,公布重要的资料和统计数据,包括常见医疗服务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候诊时间,以及传染病控制数据。医疗人员因此能够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迅速和有效的反应,协助病人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医疗服务发展的启示

我国正日益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强调政府责任,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虽然中国医保国情与新加坡有很大不同,还是值得借鉴新加坡经验:

1.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首先必须自付医疗费用,然后是家庭、社区帮助,最后是政府补贴。民众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尽量避免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对任何免费医疗保持高度警觉。

2.组建区域性医疗联盟。政府应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以三级甲等医院为核心,联合周边的二级、一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区域性医疗联盟。利用价格机制鼓励门诊到二级、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急病、大病转诊到三级医院治疗,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医疗机构有效分工,病人有序分流。

3.加速医疗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可以规范临床工作流程和医疗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强化患者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治疗成本。当前,应率先建成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网,让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实现互通互享。下一步应该面向十年后的需求,在完善电子病床管理系统、电子药房、医院管理系统、自动输送系统和机器人的同时,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健康生态系统。

4.引进国际医学研究生院。医疗人才是医疗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制约瓶颈,有国际医疗人才才能带来国际医疗。而国际医疗人才需要国际医学院来培养。中国医疗人才总量过剩,而国际医疗人才结构性不足,其中专业英语水平和服务水平是两大短板。建议以国内某著名医学院校为母体,吸引国际顶级的医学院合作办研究生院。

5.适度发展国际医疗和私人医疗。国际医疗是指面向非本国居民、达到国际水平的医疗服务。私人医疗指私人投资、盈利性的医疗服务。国际医疗不是基本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通常由私人医疗机构提供。发展国际医疗需要引进国际品牌和管理做增量,引进国际资本和社会资本做增量,引进国际医疗人才和合作培养人才做增量。国际医疗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国际患者需要,而且其服务模式会对基本医疗形成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促进其良性竞争。建议在数个医学基础雄厚的大城市建设医学园区,吸引国际医疗和私人医疗发展,加速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