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4-05-11

王君玲

【摘 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作文教学已由单纯传授写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向发掘学生内在潜能以及他们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转变。这一转变过程的特征之一就是促使作文教学由传统封闭的课堂向开放型社会教育转化,学校学习应该与真实世界的需要和实践发生关联,以培养“完整地孩子”。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撷取素材,感悟生命,在生活中观察、体验、积累、写作,是走出作文教学困境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真实;朴实;多练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针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改革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人们的期望尚相去较远。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本真;重讲授,轻练笔;重主导,轻主体……凡此种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题材囊中羞涩,想象天地逼仄狭小,语言形式呆板贫乏。模式化倾向直接左右了教师,教师为了追求“作文速成、高效”,很少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感悟生活上下功夫,而是走“终南捷径”,专门进行作文技术、技巧训练,向学生传授作文套路。这种作文模式成了例题化的模板,将鲜活灵动、生气贯注的文章八股化了,将学生思维牢牢套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摆脱困境,怎样走出低谷?笔者认为,学生要体会人生,命题应切中生活,情感真实,常写常练是走出当今作文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观察生活,体会人生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中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比不上成年人那么丰富,但是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能真实地把发生在自己“世界”的故事写出来,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感染,领略到一个别样的“世界”:不同的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不同思考……这些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往往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功夫在诗外”,要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用“赤子之心”去体验生活。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让中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实的自我,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表现生活,这是解决学生作文题材空泛的关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经历,有了积累,才会有灵感,才会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形式地创设写作生活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去“找米下锅”。而不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二、情感真实,言之有物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讲的就是作文章要从心底来说真话。作文要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东西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他(她)的人格、个性、思想、情感,感受到他(她)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我们一直都有写作真实性的思考,但主流意见强调把真实性局限在选材和写作主体情感的真实表达上.民国以来,许多语文前辈就已经发现,写作有两类:一类是训练写作,一类是实际写作。叶圣陶曾在一封信中说到:“我所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发.而学生作文系练习,势不能不由教师命题.学生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此其程序与实际作文异。关键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把题目命到学生心里去,命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

鲁迅先生诗云:“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为文为人都应当“学淡妆”,张扬真性情,它是一种最珍贵的内在本色之美。“有真情实感才有抒情的真实,否则只能是矫情、煽情;有真知灼见才有议论的真实,否则必定假大空;有对生活的真切观察才有叙述的真实,否则只能从观念出发编造。”(周国平)

文章鲜活,人首先要鲜活。我们不能束缚学生鲜活的思想,压抑他们鲜活的情感、个性,要让他们敢想,敢说;愿想,愿说。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每个人在内心情感、思想、性格诸方面都有着独有的微妙的丰富复杂的不同点。一个人便是一个独特的鲜活的世界。而要写鲜活的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作文不要去负载过多的使命,不要去过多地考虑主题价值,而是去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用独立的视角,写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三、语言朴实,常写常练

许多学生之所以写作能力差,言之无物,原因之一是没有足够的写作量。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每学期高中至少写6篇作文,还有练笔。每篇长度800字。基本上是两周一篇,但是还不够。学生需要互动交流,不仅相互学习,而且成为彼此的读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就如同真正的作家一样,学生们是同等重要的写作伙伴,彼此分享,相互交流,帮助对方成长。为了让学生有时间,场所和同伴,灵活时间授课成为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这样安排一节写作课:5—10分钟微型写作课;20—25分钟独立写作课(教师同时与单个或者一组学生讨论写作),可分为10—15分钟的学生讨论和5分钟的总结。在这种环境之中,教师花较少时间讲解,学生则花更多时间写作,或与他人讨论。通过反复的写作练习和讨论,让学生的写作和語言技巧得到提高。

《标准》里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我们提倡朴素的语言,并非反对有文采、典雅的语言,典雅的语言要求我们的文字要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能够体会到作者较为深厚的学养,但是当中学生的文化素养还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如何把生活中的感悟明白晓畅地表达在作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朴素的语言似乎更为切实可行。

只有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才能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的境界。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实的自我,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只要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拨,有步骤、有计划地让学生坚持训练,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就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邹发英:《语文教师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2年12月·上。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祁国斌:《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0期。

[4]赵克明:《语文“伪教学”当休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11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