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教育问题的遐想漫谈

时间:2024-05-11

【摘 要】教育问题是同教育发展和时代变迁一起产生的,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资源影响、教育的内外部融洽和教育的规则模式是任何时代教育中的突出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问题;目标;资源;内外融洽;规则模式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长久不辍的努力,无论什么种族、什么国家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都不会放松对教育的投入和探讨。而教育的问题又伴随社会的复杂而变得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化。但教育的问题却又困扰了许多治国英才,难倒了许多开明人士和成千上万的家庭。读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的片断,也看了一些教育家传记,教育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总是挥之不去的,纠缠我心,借此一吐为快,谈点愚钝的想法。

一、教育的终极目标

所有动物类都存在教育和被教育的现象。作为高等智慧动物——人类,同样有教育和被教育的问题。理所当然要关心教育的目标。一般动物最原始的目标也就是教会后代生存的技能,如行走或飞翔,捕食或捕猎。这不过是数月或几年的光景,就能独立生存,繁衍生息。但人类需要十几年漫长的光阴才能获得独立生存的技能。人是智慧而脆弱的动物,其生存需要借助工具,也就要学会善于利用工具和制造工具,利用资源和创设资源,甚至是占用他人资源,因而受教育的时限就更长。那么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就是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吗?我认为这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人的脆弱更需要群居生活,也就是团队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家庭、种族和国家的烙印,这是自然的文化感染。在庞大的团队中,受资源的约束,需要精细合理的分工,更需要科学而具有人性的行为准则,也就是生存方式——价值观。所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构建符合人类生存发展、尊重人性的价值观,即学会做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忽视了学会做人这个终极目标,或者说没有真正努力向这个目标靠拢。在趋利浮躁的社会中,权力和金钱是成功的标志,过分强化弱肉强食的竞争意识。没有理解生命的价值,也不懂得享受生活,最终就是打破人与人的和谐,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都是人类对后代教育失去了爱心,也失去了耐心,不能坚守人类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学会做人。要达成这个目标,是要极强的忍劲和耐住寂寞的心。古代和近代能出不同肤色人种共同认可的大教育家,而现代却难见踪影,大概是这个缘故吧。

二、教育的资源影响

教育需要资源,而且教育活动比其他任何活动更能区分其硬资源和软资源。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看重硬资源,盲目的扩势造房,打造一流的校舍。特别是在一些名校参观考察中,总会听到考察者们说“给我这么多钱也能办出好学校来”,果真如此吗?我们有许多气势恢宏的大学,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投资上亿修的中学,又能拿出什么和那些规模不大而历史悠久的名校相比?对于教育场所来说,硬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过分的注重硬资源实际上是对教育的终极目标没有看清。孔圣人一生周游列国,或讲学于庙前,或讨论于树下,却带出了鼎鼎大名的72贤人,更重要的是探索研究透了教育的规律和认知的规律。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辗转千里,却培养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而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图书室、电脑室、实验室样样俱全,有多少时间对学生真正开放了,又有几成实验做了。所以,我认为对教育影响最大的还是软资源,坚守教育本分而又开明的校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底蕴、扎实过硬的教师团队、正确施教的观念和方式,会成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三、教育的内外融洽

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三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才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结果,都不可或缺、不能代替。当前的情况却不然,农村中大量的留守儿童、城市中大量的幼儿园托管或保姆代管,使我国儿童教育在关键的幼儿时期丧失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二岁起就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或进幼儿园,看似生活优越的“小皇帝”们却失去了亲情的关爱和呵护,失去天真自由快乐的童年。当我们的孩子们少不更事时,面对的社会是电视媒体的杂乱、网络信息的海量和游戏的充斥、阴暗甚至血腥的信息,在没有是非观的幼小头脑中会留下什么烙印?目前学校的教育也是缺省的,一是教师们沉浸于象牙塔里的理想说教中,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加之应试教育的后果又反过来否决了我们的教育。二是学校教育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许多重责。例如,学校的建设与维修,学校周边的环境治理,学生的安全延伸到校外,唯分数论的重压等等,就单拿“减负”这个事来说,学校单方减得了吗?当社会、家庭、学校三方没有良性的主动,甚至是失位、错位或缺位。教育定会越来越难办,教育也就永无良好的结果。

四、教育的规则模式

万事有法度,自然有规律。教育是塑造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理所当然有规律。我认为教育最基本的规则就是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人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生发展规律,不尊重规律的人将会受到惩戒。执行规律的最直接最中心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在这个活动中自然会形成许多模式。模式是别人辛勤探索总结出来的可以反复操作的规则,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对那些后来者或不愿自我探索的人来说是一条很好的捷径。当下很成功的模式就有洋思、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使成百上千的学校,成千上万的教师趋之若鹜,模式化的热情达到了高潮。赞扬声和反对声此起彼伏,人们也乐此不疲。为什么会这样?人们太想成功了,创造可以显现的成果,同时人们又太想走捷径了,急功近利。模式说白了,就是聪明人的结晶给不用智慧的人上的枷锁。我不反对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校情和学情有其独特的模式。我赞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踏实遵循教育规律,扎实构建清晰的教学思路,真实地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就会真实有效。

五、教育的最高理想

没有理想的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理想。而对生龙活虎且个性各一的孩子们,我们教师要塑造他们的灵魂,要完善他们的人格,这是多么神圣而伟大的事业,这是任何一个雕塑家无法比拟的工程。但雕塑家想让他们的作品有灵气,就得用他们的心血让其灵魂融入到作品中去。教师同样如此,得用灵魂塑造灵魂。因为人的灵魂通过其思想体现,通过其行为展示。儿童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模仿,老师们那些积极向上的思想,规范有序的行为会不断的印入孩童们的眼帘,刻入学生的头脑,触及灵魂。所以学校是产生灵魂的地方,是圣园,而圣园是有灵魂的。教育的第二个理想就是开启懵懂孩子们的智慧。这同样需要用智慧开启智慧。充满智慧的大师,他就会带出一群灵动的学生,周围就会涌出智慧的学者。我们学校的校长、教师要对教育充满理想和激情,这样才会让高尚的灵魂调动自己智慧的才能,打开学生们崭新的天地。

作者简介:

徐跃元(1959.2~ ),男,汉族,湖南澧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教育教学和中学数学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