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观察,智慧生长的源泉

时间:2024-05-11

【摘 要】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而小学科学则是一门以观察为主的学科,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取和应用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方法;观察力培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科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和实验活动,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維方法等科学素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却把科学观察等同于简单的“看”或“感知”,这就使得学生的观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下面本人就平时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方法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培养观察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科学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如在教学《影子》一课中,一上课通过投影展示花样手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手影游戏中。当学生观看兴趣正浓时,即时将手影转换成物影——用纸小兔进行投影,形象逼真的兔影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所说:“认识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反过来加强认知活动。”

二、明确观察目标,找准认知方向

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学生观察就有了方向,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和明确的观察目标,防止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视而不见。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所看到的现象产生新鲜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如在《昆虫》一课教学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前,明确昆虫成长过程有几种形态?是根据什么分的?昆虫的足有几只?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观察目标的明确,引导学生走上科学观察之路。

三、运用多种感官,依托感知基础

科学实验活动中要观察事物的特征时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可以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有效观察。如在《怎样认识岩石》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岩石作如下的观察感知:

(1)看:借助放大镜观察各种岩石标本的颜色、光泽、构造等。

(2)摸:用手摸一摸岩石标本的外表,感受粗糙度。

(3)刻:用刀刻划岩石的表面,比较岩石的软硬度。

上述的观察和感知调用了学生视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让学生能认识了各种物体的多种特征。

四、精心设计实验,探究现象本质

当观察结果不能确定或不明显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在《自然界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教学中,透明清澈的河水、井水、自来水,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出其中所含的杂质,可以通过沉淀、过滤、蒸馏等实验手段,观察到水中所含有的各种杂质,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水域的水是不纯净的这个科学知识。运用实验来验证观察的结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学生对自然事物的主动感知建立起一种比较清晰、牢固的概念。

五、巧妙渗透方法,提高观察实效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在科学教学中除了简单的直接观察法外,还应渗透其它科学观察方法,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是非常的重要。

1.比较观察法

比较观察法是根据事物各自的特征比较相互间异同的方法,往往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特征时会用到。如在《豌豆荚里的豌豆》、《油菜花开了》等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豌豆、油菜花等植物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再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触摸观察实物,然后根据观察所得填写观察比较表,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特征的比较了解它们的特点。利用比较观察法,可以清楚地比较各项观察点,对观察内容进行有序观察,还可以培养学生不同事物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能力。

2.验证观察法

验证观察法就是通过观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事物,进而验证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论。例如在四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出几条身边的食物链。教师引导学生:“它们既然都是食物链,但看上去好像不怎么一样,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比较,老师在学生合作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都是食物链,必定会有共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同类事物的相同点,再根据食物链的特征去寻找一些新的生物食物链。运用验证观察法,可以使课本中的理论性知识具体化、现实化,在验证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3.顺序观察法

顺序观察法是让学生运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头到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等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物体外表特征的方法。如在《油菜花开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观察油菜花,从看花萼、再到花瓣、最后观察花蕊,然后指导学生探究观察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

4.显现观察法

如在《冷和热》这一单元教学,学生在完成水的传热实验过程中,由于水是透明无色的,所以不容易看到实验中水的流动现象。这时我们可以在实验烧杯的底部放一粒固体高锰酸钾。然后对烧杯进行加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粒高锰酸钾的变化。学生就能清晰看到紫红色的固体高锰酸钾随着水慢慢散开,一丝一丝地往上流动。学生惊奇地叫道:“我看到水在流动了”。运用显现观察法,不但降低了观察的难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科学观察的积极性。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每一种观察法都有利弊,在运用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的实效性。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往往是要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六、多思善思深思,促进思维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思、善思、深思,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任何有意识的科学活动都离不开思维,观察也不例外,认识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探究。如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中,学生认识到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后,让学生思考固体、气体是否也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现象思考问题(如水泥路面为什么要切割出缝隙、夏日车胎气太足易爆等),给学生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作出解释其思维过程。但在《不倒翁》一课教学时,我们就不能急于告诉学生不倒翁的秘密,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认识不倒翁的奥秘,从而获得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活动,合理利用各种课内、外观察探究活动,增加学生科学观察的训练机会,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刘默耕先生的小学科学教学思想简述》桑建辉小学科学教学网2005年

[3]方红、常利梅著《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4]季荣臻著《在科学课中如何教学生学会观察》《科学课》2005年第8期

作者简介:

陈乾宝(1983.2~),男,籍贯:浙江仙居,职称: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小学科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