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邢伟静
【摘 要】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本研究重视依托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思考如何为创建体艺特色添砖加瓦,如何提高我们舞蹈社团的舞蹈排练效益,努力探索了“民族风舞蹈”傣族舞蹈的“打底”工程,认真走“定方向、高参与、有效果”的打造学校精品社团之旅,“舞”出风采,积极为学校体艺特色的创建“亮色”。
【关键词】傣族舞蹈;社团打底;风采
一、问题的提出
1.源起“排练提升空间”的思考
笔者一直在初中任教,担任专职音乐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常年坚持组织和训练校舞蹈队的工作。在组织和训练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形体基训、排练成品舞蹈,其中有最多人数群舞20人的、还有三人舞、独舞等形式,这些成品舞蹈不仅参与学校每年的校园艺术节和元旦的庆祝演出,也参与过社会上的一些文艺活动,而且在每一届的区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也获得过一定的奖项。
从排练过的校园现代舞、拉丁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个人还是喜爱少数民族的舞蹈。无论是作品的本身,还是排练的过程,觉得它很有深度,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范围很广阔。经过反复斟酌,笔者想把自己的想法结合理论和实践记录下来,发现我们的排练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挖掘出各方面最大可能性的潜能。
2.基于“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
民间舞蹈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由于中国文化多源、多根系,每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有差异,因此,就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
过去,文人和一般舞蹈家很少深入民间对它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人们只看到民间舞蹈中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简单和不足方面,看不到它深邃的文化本质。其实,各种舞台艺术舞蹈多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民间,包括城市群众性舞蹈中的交谊舞、舞厅舞、爵士舞、霹雳舞、集体舞、儿童舞,乃至体育舞蹈、冰上芭蕾等等,无不从民间舞蹈吸取营养和素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
二、实践的过程
在学校的新一学期的社团活动中,我选择了傣族民间舞蹈进行研究。我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该民族或该地区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体现准确的动态形象。如果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这个民族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舞的特点,明白生活就是舞蹈的源泉,那么一定比老师教、学生学要有意义得多。
1.准备阶段:小组研究和学习方向的设计
通过学校社团报名选拔,有了20人的舞蹈队,在第一次课上,我向学生解释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它的学习方法及意义,宣布了本次舞蹈兴趣小组研究的课题。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兴趣,愿意参加此次活动。然后,根据笔者的方案设计表,同学们对傣族民间舞蹈展开研究。
2.实践过程:傣族舞蹈的探索
查阅资料,了解傣族民间舞蹈。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们自己想办法,明确查找的方向要更多的了解傣族的信息。学生说可以查阅书籍中的少数民族简介、有关民间舞介绍等;还比如上网搜索、视频观赏优秀的民族舞蹈和一些舞蹈大赛获奖的优秀节目。为了开展研究,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有的跑图书馆,有的上书店,有的上互联网,有的请教他人,忙得不亦乐乎。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深刻体会到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感受到傣族人民的民俗民风,了解了他们舞蹈的特点,对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附件一】:傣族民间舞的研究过程(收集的资料和学习过程):
同学们认为傣族舞蹈就是孔雀舞,喜欢孔雀的美。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就对“三道弯”感兴趣了,扭来扭去的找感觉,互相指点着对错。“一边顺”不太好理解和模仿,还有手势和步伐,同学们没有领会傣族舞蹈的特点。查找资料并整理了动作要点:
研究的结果:同学们学习了几节课,舞蹈的姿态有点像了,但缺少了动作的灵活性和孔雀的神态。她们很积极的找来了杨丽萍的舞蹈视频,《雀之灵》和其它的作品,反复看了几遍,赞叹的声音不断,被艺术家的舞姿和美丽吸引着,她们的信心和斗志被点燃了。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基本完成了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蹈组合,并且排练了成品舞蹈,有独舞《孔雀飞来》和群舞《花腰傣》。
针对同学们的表现,教师给了她们肯定和表扬,但对不足之处也提出了意见:
(1)各小组的姑娘们能否抓住神韵,表情和眼神的力度是否可以在形象一些;
(2)舞蹈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可以改进,比如入场和退场时是静的造型,还是运动着的图形变化,根据自身舞蹈的风格确定改进的方法。
(3)熟悉音乐,掌握好音乐的节奏感和律动性,让舞蹈动作和音乐充分的结合起来,会使舞蹈更生动和吸引人。
3.成果汇报:展现民族舞蹈风采
为了体现社团活动的成果,同学们加紧时间排练,准备参加“校园社团展示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的庆祝活动。为了使表演更精彩,我通过学校领导的同意,提前买了需要的民族舞蹈服饰。在这次展示活动中,来了一群活泼又漂亮的傣族姑娘。
附件三:
舞蹈《花腰傣》参加余杭区第十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活动,并获得初中舞蹈组二等奖的成绩。
表演唱《簸箕上的麻雀》参加余杭区第十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活动,并获得初中组三等奖的成绩。
三、过程的反思
1.研究的深度不够
这次对傣族舞蹈与生活的研究只是初步探索,学生的研究是浅层次的,只停留在傣族日常生活对舞蹈的影响,还没有深入地把舞蹈与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等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没有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历史、美术等很好地结合起来。介绍的民族民间舞的种类较少,较单一,不能真正体现民间舞绚丽多彩的特点。
2.舞蹈语言的运用不足
舞蹈具有语言文字与非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特征,但主要是身体作为中介表现文化的,因此,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是其主要方面。表现在舞蹈动作、姿态、技能、技巧,在舞蹈时的服饰道具、场地设施等诸多方面。而且这些文化因素只有通过舞蹈者的表演才能化为信息、成为舞蹈语言得到展现。
舞者以形象化的神情动态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缺少与少数民族的了解,也缺少跳舞蹈的机会,潜移默化中去接受舞蹈的动作和技能,显得有些呆板,缺乏该民族舞蹈的风格、气韵,自然难于达到融会贯通。
3.矛盾及解决办法
一直以来,我组织舞蹈队的训练工作,都觉得有压力,和学生一起也遇到过阻力,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观念的急需转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依然面临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都向着重高奋力直追,家长们更把此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要求。他们认为像跳舞、唱歌这样的文艺活动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会影响学业成绩。比如我第一次召开会议后,就有2名学生当即退出,还有1名学生中途退出。殊不知自我学习远比被动接受知识重要得多,前者获得的不光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即智慧。参与兴趣活动与考重高不仅不矛盾,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能力。我想,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新观念,是迫不及待的。
(2)形体训练的共同规律。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是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之一,如何把民间舞蹈的素材升华为教材,在教学中通过形体训练,使学生掌握风格迥异的各种民间舞蹈,则是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的重要环节。舞蹈形体训练是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开端,通过训练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形体,进而通过训练有素的形体和精湛的技艺,展现某个民族的深层文化与审美特征。充分发挥人体各关节的机能,发挥形象思维的潜能,使学生成为既有优美的艺术形体,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是形体训练的共同规律。
(3)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rtf。家长反对这样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①怕孩子影响学习,功课落下;②怕孩子的思想变得复杂,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变“坏”。 如不让孩子上网,怕网上的“垃圾”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③安全问题。
如果教师能成功解决这三个问题,那家长也就无话可说。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跳舞和学习文化知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看做体育运动和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好的身体状况是学习之本。
四、期待:创建学校体艺特色
我校的育人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言语文明、有爱心、肯吃苦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结合我校生源情况,摸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德才体艺智兼顾的学生发展特色道路,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强化学校体育艺术,创建学校体艺特色,为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创新发展平台,提高学生的艺术和运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学生的才智和灵性真正达到了教育的最优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想依托民族文化的体艺活动内容可以更全面一些,如:
(1)民族音乐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2)民族体育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3)民族美术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由于我校年轻化、教师队伍年轻化,民族体艺发展需要艺术专业性强的师资力量,这是我校急缺的资源,因此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反思这一年半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还有诸多存在的问题:
(1)学生流动性大,为训练民族体艺方面的特长生增加了难度和工作强度;
(2)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尚需提高;
(3)体艺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
(4)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
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并争取在理论上有所提升,在实践中更加细化。同时,把已取得的一些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学校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汉儒.孔雀舞[J].民族音乐.2008(02)
[2]杨山.琴·孔雀舞[J].山花.1981(01)
[3]林微佳.漫议傣族舞蹈[J].广东艺术.2003(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