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指导型高效物理探究课的构建策略

时间:2024-05-11

邵亚洲

【摘 要】物理课程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物理课堂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实践,通过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过程,将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从指导型探究课的构建方法和注意事项两方面,阐述了初中物理高效探究课的构建策略,对探究课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助推作用,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探究;教学;指导型;模式;构建策略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一个儿童要学习的最难的课程就是实践课,假如他学不好这门课程,再多的书本知识也补偿不了。”他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就是经验,而经验是在操作中、在行动中、在新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指导型探究课的模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创设的形象化、真实化的问题情境,能和提出的问题形成快捷有效的关联,让学生很自然地形成问题意识。如密度的教学中,教师先举一些生活中利用颜色、气味、硬度等物理性质区分物质的方法,然后出示实物并提出问题:两个不透明、相同的瓶子内分别装满了水和浓盐水,且瓶子是密封的,有何方法区分开二者呢?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很容易想到用测量质量的方法去辨别它们,由此得出“体积相同的物质质量一般不同”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提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探究问题。总而言之,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原则。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而合理地假设

假设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所探究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想,预测可能的结果,确定探究的总体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提出假设前,我们应积极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内容或让学生自主地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在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不同的假设,有的认为物质的体积越大时质量也越大,因为小铁块质量比大铁块的质量小;有的同学会进一步提出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正比关系,因为如果一杯水的质量是一千克的话,再加相同的一杯后就是两千克,质量和体积是一种正比变化的关系。针对不合理的假设,教师应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他们分组讨论,让不同的观点碰撞、相互修正,这样不但使假设更加合理、完善,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还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来。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

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目的就是收集证据,包括收集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以此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中学阶段教材中所提供的探究活动其结论是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让学生去探究,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方法,更主要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领悟其中的科学思想,使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要针对不同的探究目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选定适宜的实验方法和材料,安排好实验步骤。当然,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4.分析数据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或探究得到的数据和现象可能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分类、提取、分析和综合,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在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时,应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例如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探究的需要,确定适宜的数据处理方法,客观地忽略次要因素,才能得出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的正确结论。有时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那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再重新设计和实施实验。

5.表达和交流

虽然进行同一个探究活动,但不同的个人和小组可能有不同收获,所以探究结束后我还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相互交流,共享实验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组汇报本组在探究中的成败得失,对于好的经验予以表扬和推广,对于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学生互帮互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有效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探究反思奠定基础。

探究结束时,还要求每位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实验过程,反思整个探究活动的得失,撰写详实的探究报告,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清晰的思维,还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指导型探究课的注意事项

1.精心编制学习预案,把握好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目标层次和侧重点

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并非都是高难度的实践过程,教材针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习对象在探究的目标要求和侧重点上都有相应的考虑和区别。有的探究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并不复杂,结论比较容易获得,如“探究声音的产生”等。有的探究活动同时有几个侧重点,如探究“物体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物理研究方法;若将知识与技能迁移,进一步设计“物体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探究方案,既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可以从中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发展探究性学习能力。

2.适时介入指导,探究过程灵活多样

探究式学习活动既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首先,教师要把握好介入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在指导的时机上介入过早,指导得过多,会夺走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过晚的指导和过弱的指导则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要注意做到适时和适度。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在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应该立足于满足于学生自行进行探究的水平上,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3.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果在小组中消极被动、旁观或敷衍了事,将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与乐趣,不能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无法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与方法。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形式主要有学生自评、小组内或小组间学生互评,教师评定,教师点评。

总之,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平时教学的重点之一来进行,除指导型的探究课之外,引导型、开放型等多种探究形式并重,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并将探究性学习活动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使学生朝着探究、创新的方向发展,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J].2011年11月

[2]廖伯琴等.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3]杨念祖.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4]闫新民.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注: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107)《构建初中物理探究课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论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