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教材的整合

时间:2024-05-11

张永明

【摘 要】高中数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实施有效教学课堂为大家所接受。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理应得到有效整合。从教学的具体过程出发多角度整合教材,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教材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所谓“为我所用”,就是依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有效教学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最根本的是要依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而整合教材,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实效。但是,由于同一个班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对数学学科的爱好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以有效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就成为操作性教学疑难问题。

以有效教学理念整合教材内容,应从学习的难易度整合,从宏观教学的高度整合,从学生有效理解数学知识的顺序上整合,从训练能力的基本过程上整合。

一、必须以有效教学理念整合教材内容

有效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源状况的实际出发。

例如,对于生源较差的学校而言,这一学校的数学组就应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把基础性“了解、掌握、理解”的内容编成校本教材,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基础性能力,并在复习阶段加进较难的内容进行练习和训练,使全体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扎实有效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从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有效掌握抓起,并且在课时教学中规范有效教学过程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性、学习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从而获得有效教学。

对于重点高中学校,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该校的数学教师应把数学教材内容按单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授课,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重点讲解;二是学生似理解又有问题的内容通过咨询课来完成;三是学生能通过预习或课后复习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四是把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综合知识,在每单元结束时进行授课,并配有综合性、情境性、应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盎然,视野扩大,并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授和指导,使全体学生数学成绩普遍提高。

总之,要整合数学教材内容,必须依据学生实际,特别是要从整体性学习数学的水平着眼、着力于有效学习效果。

二、要从学习的难易度整合教材内容

高中学生在学数学时,直观性较强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抽象性概念和公式因难以理解往往死记硬背,难以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先直观后抽象,先分析性认识后综合性认识,先化繁为简、再由简到繁,依此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当然,如果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则可以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用节省的课堂教学时间进一步训练学生较高级的能力,此种整合教材内容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优秀班级的有效教学。

三、调整教学知识来整合教材

面对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灵活变化教学顺序、结构和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打破章节的顺序和结构,在具体的内容呈现上也可以“做文章”,绝不能“照本宣科”,将“静态”的知识内容不加任何处理地带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讲授“三角函数线”的内容之前,可以将有向线段的内容提到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教授,因为有向线段的内容是理解“三角函数线”相关知识的难点所在,讲解有向线段的定义以及表示之后,学生便明白有向线段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而线段是没有正负之分的,所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正弦、余弦、正切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学生所理解。

另外,教师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料,优化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改变,进而有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

运用教学知识整合教材,应当注意把握那些运用相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或理解的内容,以其思维方式归纳整合,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好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概括他做学问的体会时说:“求学问,需要问;只会答,非学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学会“问”问题,只学会“答”,并不是掌握了真正的学问。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荷南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耐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的特征,是数学创造的动力。反思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如对解题思路的反思、解题方法的反思、解题过程的反思、问题本身的反思等,反思能促成有效的思维迁移和升华。强化反思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数学建模是两个相反的过程,这两个相反过程集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而,现在的学生天天与生活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把数学看成没有生命的符号,对数学缺乏兴趣。教学中,我们应当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出发,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主学习数学的热情。比如,求225是几位数?学生对该问题不感兴趣。此时,教师可以换一种提法:“某人听到一则好消息后一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一小时内又分别传给两个人,如此下去,问一昼夜该消息能传遍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这样一问,学生就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之相适应“开放性问题”成了近几年各种考试的热点。而且形式多样,如:情境开放题、操作性开放题、总结归纳开放题、一题多解开放题、一题多变开放题、多题一解开放题、类比转化开放题等。开放性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首要的金科玉律。这条金科玉律的真理性在于:学生只有学得好,他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才会自觉学习。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它经常能创造学习精力和效率上的奇迹。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成功感。教育必须首先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劳动的胜利者。实践证明,“成功感”更易激发人们走向更大的成功。学习的成功感对于学生而言,发生在学习过程的结果上,但对于教师而言,这确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前设目的。由这个目的出发,学习就变成了“为成功进行的努力——成功——更大的努力——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能力训练的基本过程整合教材内容

在课时教学中、要从单元教学目标把握能力训练的基本过程,以此过程的需要整合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以对核心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为起点,进而理解和掌握公式或原理的形成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同时在此基础上应用这些原理和公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往往忽略这一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思路历程进行教材内容整合。同时,在解题训练指导中,也要按此逻辑过程给予有效指导。真正夯实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学既要源于书本,又要活于高于书本。所谓活,就是思维方式要活,要有数学智慧和灵感。所谓高,就是以能力驾驭知识,又以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崔允廓.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广西出版社,2003,6.

[5]宋秋前.有效教学含义和特征[J].中小学教育,2007.

课题基金:本文是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自主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407)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