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4-05-11

【摘 要】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一直以来,诗歌都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诗歌、感受诗歌、欣赏诗歌,提升学生诗歌的鉴赏水平,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关键词】素养;个性;意境;底蕴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句凝练,魅力无穷,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是感受和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诗歌和其他文体的学习似而不同,我们应着重在教学中把握规律,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品析诵读,尊重个性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他特殊的经历及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读者,感悟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作为一个个体,本身有着自己的见解,如果把自己的见解不留余地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不仅会使课堂无生气,更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感悟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受到诗歌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有些老师在教授诗歌时,注重让学生对每词每句的理解,设置要背诵全诗大意。其实我认为,对于诗意,只要学生能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诗歌的理解前提是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诗人作诗通常是寥寥数语,但要表达的情感却在字里行间,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如何去表现?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感。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理解,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使诗与情、情与境相互交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能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要把握节奏,抑扬顿挫,自然会韵味无穷。这样的诗歌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的意境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所以,诗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发挥个性。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我们说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那么好的诗歌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

在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在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或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创造一个充满古香古韵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古诗词讲究韵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介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从而陶冶情操,进而通过品评、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诗学素养。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一气呵成,读时让人畅快淋漓,富有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分不开的,也体现了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精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的过程,这些看似普通的教学形式却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反过来又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三、拓展阅读,积淀底蕴

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和学生一道开发,生成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的创作时代距离学生遥远,很多诗歌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学生比较生涩,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诗歌前要阅读、搜集大量与诗歌相关的材料,以便更好、更深层次的体会、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只有通过这一次次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的厚重起来。另外,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对诗歌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或进行反思,如学完《泊船瓜洲》和《游子吟》,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其它表示思乡的诗歌;学完《小池》后,可以让学生多搜集一些与季节相关的诗歌。当学生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就基本可以跳出教材,独立的感悟诗歌的魅力了,学生的品味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让学生逐渐从背诗、赏诗到作诗,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歌词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和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诗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大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与教学力度,着力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学素养。

作者简介:

张亚丽(1987~),女,汉族,籍贯江西余干,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禾山中心小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