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摘 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大学生通过手机更加便利的汲取知识,扩大人际交往,及时便捷的了解时事新闻;但不可否认,手机是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通过分析手机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找到消除手机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手机媒体;当代大学生;影响
当下,手机新媒体这种移动终端,在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的基础上,依靠无线移动通讯网络,将个人移动终端当作平台,主要的传播模式是以人与手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和海量信息的多向传播。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手机应用软件更新速率不断加速的环境下,手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来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本文旨在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人际来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对于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策略,指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对碎片化的时间加以利用,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于电视、报纸、广播这些传统媒体,人们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接收媒体传递的信息。智能手机将许多工具融合于一身,人们可以使用手机定闹钟,使用手机进行购物,使用手机进行导航等,如此多功能集合到手机这么一个体积小巧,能随身携带的工具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简单方便。大学生需要进行系统学习,时间因此被分割成零碎的时间段,例如,课间、等待吃饭时、等待开会时、晚上入睡前,这些时间往往都比较短,而且并不连接,比较分散,因此被称作“碎片时间”。由于这些时间的短暂和分散,很难从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而这些短暂、分散的空隙又被认为是“高质量的注意力时间”。因此,一系列的公交车广告、电梯广告才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固定性来说,手机媒体更加的随性,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想要接收的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手机这一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消磨空闲时间的好选择。通过手机,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充实自我,手机媒体的出现,提高了碎片时间的使用率。
2.丰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手机媒体,大学生们可以获取任何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足不出户的涉猎各种类型各种方面的信息,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手机媒体还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通过手机媒体不仅可以方便的获取各类资源和信息,还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或电脑旁,也不受书籍的制约,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阅读和学习。手机媒体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受众进行电子阅读,缩小了受众和阅读的距离,使阅读进入大众的生活。因此,手机媒体的出现豐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习变得简单。
3.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手机媒体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普遍欢迎,它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著名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并且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大学是一个社会缩影,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过渡的桥梁,在这个阶段里,人际交往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媒体的便携性、私密性、即时性、互动性等诸多优势,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大学生可通过手机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同学联系,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手机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辐射,这些辐射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眼睛都造成危害。大多数大学生每天将手机随身携带,甚至夜晚睡觉时手机也是开机放在枕头边,这些习惯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经常使用手机会造成颈椎病、近视、手指关节错位,形成“手机手”,甚至有些大学生在走路时过马路时也在低头看手机,严重危害生命安全。在心理方面,有些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感染上“手机依赖症”。这表现在大学生忘记带手机会心神不宁,总会觉得手机震动,生怕漏接电话,手机信号不好时就会烦躁、恐慌,经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时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手机在响等现象。
2.容易受错误的价值观的影响
垃圾信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衍生的信息时代的毒瘤,在现行体制下,解决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智能手机由于其自身特点,为垃圾信息生存提供了环境。有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媒体规范性差的缺点,传播色情、暴力、反动的垃圾信息,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还未进入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缺乏足够的批判和抵御能力,从而会受到垃圾信息的毒噬,过多接触垃圾信息会麻痹大学生的神经,侵蚀他们的思想观念,危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手机引发的攀比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讲,手机的好坏象征着品味和地位。因此,不少大学生频繁更换手机,购买名牌手机来装点自己,然而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很快,大学生在攀比和炫耀,增加家庭负担的同时,也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
3.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手机的出现为大学生逃课、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手机的普及率高,且传递信息方便快捷,在老师点名时,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可以告之逃课的同学,让逃课学生能及时返回课堂,这无形中助长了大学生逃课的侥幸心理。部分大学生对手机搜索过度依赖,完成作业时不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就用手机搜索答案,将他人的答案复制粘贴,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学习;部分大学生上课时通过手机对课件进行拍照,不再做笔记,但拍下的课件绝大部分都不会再复习,考试时还通过手机作弊,由于手机体积较小,较好隐蔽,不少大学生利用手机作弊,而且作弊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将考试的文字资料存在手机或将图片资料拍照存入到手机中、利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等。久而久之,一些大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再用心独立思考问题,不再复习知识,养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这些行为都对大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优良学风、培养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手机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便利,大学生通过手机更加便利的汲取知识,扩大人际交往,丰富日常生活;但不可否认,手机是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自控能力差,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影响学习成绩,过分沉溺于手机这个虚拟世界中,反而不适应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影响身体健康,网络上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有不少虚假、色情、暴力信息,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容易相信虚假信息,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通过学校、政府、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努力,趋利避害,让手机成为大学生的工具,而不是主宰。
作者简介:
杜方伟(1980~ ),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科技项目《数字出版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6A870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