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吴剑飞
【摘 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进入“微”时代。本文将从学校如何运用微信、微博、微课,尝试进行家校沟通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一些经验与成绩进行阐述。
【关键词】微信;微博;微课;家校沟通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与喜爱,比如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我校利用微信、微博、微课等便捷载体,搭建家校沟通新渠道,开启家校共育的“高铁时代”。
一、以微信为主阵地,家校共育孩子成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人类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再加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班级微信这个“微”时代新兴产物已成为家校共育的主阵地。
开学伊始,学校就要求各班级建立好班级微信群,家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进行沟通。当然了,这种聊天方式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还可以多对多。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性进行交流。遇到家校共性问题,教师、家长们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比如:每学期的班级文化的布置,我都会先在微信群里征求家长们的意见,考虑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家长们的智慧,鼓励家长们参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来。同时,在微信群里,家长们还经常进行育子经验的交流,比如:“我孩子经常拖拉,学习效率不高,怎么办”“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应该如何教育”等,诸如此类的话题经常在讨论,家长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意见,教师们也会依据自己的专业进行指导,所以每天微信群里是非常热闹,教师、家长们乐于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同时,我班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萌芽学习”。经常性地推送前沿的育子经验、近期的孩子的精彩的表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家长,并且定期策划家校互动话题,家长们可以通过公众微信进行评论、点赞、投票等。目前该公众号已经有粉丝近700人,其中“寻找月亮”这个话题,直接吸引了330000多位家长点击或参与,江西都市频道、上饶频道、上饶日报道、上饶晚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二、以微博为拓展,家校关注孩子成长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的快速传播通道,迅速成为人们喜爱的交流与学习媒体。微博的“微力”已不知不觉蔓延到教育领域中。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家长特别乐于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娃、晒照……但朋友圈有一个局限性,一定要是双方是好友才能查看,没有达到学习、共享的目的。于是学校有意地将家长们往微博上面引领。比如:学校网站上已建好每个班级子页面,而班级子页面上则要求建立每个孩子的微博。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将孩子的在校精彩表现往微博上写,比如:演讲、讲故事、作文竞赛等。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在家故事往微博上写,比如:帮妈妈洗碗,写作业等。一个个微博都好似孩子们成长的档案,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并且微博具有延续性,可以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甚至初、高中都可以。
此外,微博作为一个向全体网络成员公开的沟通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孩子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把每日作业发布在微博上方便家长参与监督,家长还可以看到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并可以通过留言或私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探討子女的具体的问题。
三、以微课为延伸,家校牵手孩子成长
微课,这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它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我校则利用腾讯智慧校园,教师定时将教学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形式发送给家长、学生,学生、家长可以根据教师微课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进行预习或复习,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校还利用微课对家长进行微型培训,比如:根据大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及育子理念缺乏。学校要求每个心理咨询师每周要制作一节心理健康微课,通过腾讯智慧校园、微信公众向广大家发送。一条条建议改变了传统冷冰冰模式,以生动活泼的视频发送家长,这样,家长也更易于、乐于接受。比如:何如老师一节“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的微课,从源头解析孩子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再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一经发布,就得到广大家长的赞扬,有些家长并马上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者,学校还利用微课挖掘家长资源,开辟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比如:余小辉爸爸是县里有名的书法家,平常工作比较忙,学校多次邀请他到学校授书法课,但一直抽不出时间。于是学校派计算机老师上门为余爸爸讲授微课知识,帮助余爸爸学习制作微课。余爸爸则通过腾讯智慧校园将书法微课进行分享。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家用利用课余时间跟随余爸爸一起学习书法了。现在余爸爸在我们第二课堂的已有铁杆粉丝达到400余名了,全校掀起学习书法的热潮。
还有吴妈妈的手工课、孙爷爷的锁呐课、叶爸爸无人机航模课等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因此,建构微课的家校互动平台,对家长、教师、学生而言都是双赢。
总之,无论何种家校沟通方式,都是为了实现家校合力的目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多探索以网络为平台,依托信息技术,拓展家校沟通的渠道,将学校、家庭、社会构建成三维为一体的家校共建模式。
注:本文系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家校合作模式构建与创新》(编号:2017--X--1--6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