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孙小霞
【摘 要】智障儿童个体差异很大,一个班会有中度、重度甚至极重度的智障儿童,这样给班级管理和教学训练带来很大的阻力,即使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常规训练,学生也很难适应学校生活,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所以,对中度重度智障儿童的常规训练,将伴随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活。
【关键词】中重度智障;课间行为习惯
作为一名特教班主任我时常对班上孩子们的课间活动感到忧虑,他们有的多动、任性毫无安全意识,有的喜欢互相追逐打闹疯跑,还有的过于死板连动也懒得动一下,上厕所都不能自理的学生也大有人在。面对着这样一群学生,我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分身乏术,这样的现实也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下大功夫来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结合自己最近一年多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做法和各位同行共勉。
一、不良课间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1.教师方面
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有些老师进行常规的管理,有些教师却疏忽常规。但作为班主任十分清楚,如果在学生刚入学时没有弄好常规管理,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麻烦,我们将会花成十倍、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时间,才能看到一定的效果。还有些老师就是不能持之以恒,有时三分热度上来,就弄一弄,管管学生的纪律,或者是的确感到上课纪律糟糕才整顿纪律。另外,教师的教学手段枯燥,形式单一,没有趣味,也是造成学生课堂常规习惯差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教师的工作态度不积极,对学生存在消极管理的现象。
2.学生方面
中重度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功能发育障碍,自我意识水平低,表现出与许多正常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他们不会、不善于和别人交往,兴趣单一,缺乏动机,行为控制困难,行为活动普遍欠缺活力和积极性;他们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有时具有不可遏制的冲动性;他们还会表现为自私、任性、攻击、退缩,并伴有强迫、焦虑、自闭、情感和行为障碍等症状。更与正常孩子不同的是,他们很难理解和形成道德观念和信念,不会自觉地以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意识,不会辨别,也不会诉说,他们心中的烦躁、恐惧、怨恨积聚于心,表露于行,经常会无端激发一些突发事件。
3.家长方面
大多数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特殊,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出于这样的心态,只对孩子万般溺爱,百依百顺,而忽视了教育,造成孩子乱发脾气、任性、不合群、不懂规矩、站无站相、坐无坐相、打人骂人等许多不良习惯。要使这些特殊孩子成为能适应社会生活或半自立于社会公民,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
二、促进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形成有效的形式
1.给学生提出课间具体、明确的要求
智障儿童虽然智力低下,但是只要老师经常性地强调,耐心地讲解他们也不是一点都记不住的。无论哪方面的养成教育,都需要老师给学生的行为规定一个目标或者要求,在要求里面一定要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要让学生知道禁止做的事情的危害性。我们学校把每天的晨点时间定为养成教育时段,学习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和学习规范细则。
2.带动任课教师,齊抓共管
在每节课前,活动前,早餐前,都和任课教师说明个别学生的情况,班主任、课任共同关注统一管理,连成线,形成网,不断矫正其不良行为,不给学生复现的机会,促其早日养成好习惯。
3.联系家长,促进养成教育
任何行为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家庭的配合,所以一定要架设一条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一段时期内学校训练的方向和重点,及时发现孩子哪些行为习惯有进步,哪些有待改正,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强化养成教育。仅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让学生的好的常规习惯在课外得到延伸。如学生在校出现乱解鞋带、咬指甲、大喊大叫、乱跑乱叫、随意哭笑、玩唾沫等等不良行为,我们及时和家长沟通,按阶段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行为复现,取得较好的效果。要加强孩子们的养成教育必须多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们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并统一认识、想法,达成共识,使孩子们形成在家、在学校一个样,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习惯。
4.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衡量万物的一把标尺。春秋时代的教育家孔子曾云:“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伦理教育学生,还要以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启发教育学生,对智障学生尤为重要。当然这些只靠班主任老师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和课任老师一道,凡是要求学生做到,上我们这个班的所有老师都要做到,让我们老师作好学生的模范和榜样作用,全员参与,而不是孤军奋战。此外,也要求课任老师在上课时,也按学生课堂常规的要求让学生做好,从而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训练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训练方法,帮助智障学生良好的课间行为习惯。
(1)情感体验法。大部分智障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行为问题的原因,多是由于他们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也就是不知道好赖造成的。我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手势和表情,做得好就对他们微笑或竖起的大拇指,做得不好时我就表现出生气、失望、不满的样子,让学生及时地体验到我的情感,学会看人的表情,明确“好”与“不好”,“对”与“不对”,逐渐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加强,不好的行为慢慢的收敛和消退。
(2)日常生活情境训练法。根据西方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生吃饭前、后领学生到卫生间洗手,在吃饭过程中,督促他们文明就餐。
(3)伙伴关系指导法。就是指导一个相对能力较好的轻度智障儿童主动去帮助一个重度智障儿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自愿的结成互助对子,指导轻度学生在活动、学习、吃饭时主动帮助重度学生。
(4)活动替代法。教师可以针对本班学生身心特点,合理安排好课间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数年龄较小,自理能力普遍较弱,还不适宜在每节课的课间都到操场活动,那么教室就成了他们课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下课喜欢到走廊或教室疯打,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娱乐方式,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者向良好的方向引导非常重要。教室场所因为相对狭小,又有很多桌椅,不能进行运动量大的活动,教师可以安排课外书籍,益智玩具,律动小游戏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行为矫正。比如区角活动、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和小树比比高”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促进学生的行为矫正和习惯培养。
针对高年级学生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寻找适合孩子们活动的体育项目,比如跳格子,踢花毽子,夹球跑等,还可以改编简化体操来做,既照顾了大局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非,刘全礼著.《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2年
[2]董鹏杰.《浅谈对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3]聂永平.《浅谈改善智障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4]张明凤.《浅谈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时代教育》2013年06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