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陈琳
【摘 要】“支架式教学”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的一种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理念和策略的運用,能改变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能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表达,进而使学生能力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口头表达;理解能力;表达兴趣
一、引言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教育中常被借喻为一种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就是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的一种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理念和策略的运用,能改变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能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表达,进而使学生能力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时常会听到同行抱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气氛沉闷,那种低年级时“小手如林”、“小口常开”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与之相反学生发言冷冷清清。老师抛出的问题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是“石沉大海无处觅”,尤其是遇到“概括”、“理解”、“谈感受”之类的问题,孩子们似乎都在等待老师的答案,即便有学生表达也十分浅显、单薄。
小学阶段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语文方面的要求就是高年级学生更好地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文本中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语言,这就像我们吃饭一样,是一个选择——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而支架式教学理念和策略的运用,能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表达,进而使学生能力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根据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引入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二、折叠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气氛和情感氛围的总称,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进入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好地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实现情境支架的搭建。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和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出挑战任务,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教师有效的支架行为。
如《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并学习黄晓文奋不顾身地保堤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在讲授课文时,我给学生预习的时间读读文章的高潮部分,然后我问同学们,是否想亲眼看到长江这条长龙如何肆虐的。作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当然毫无疑问的想要看到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我利用多媒体把洪水肆虐的惊人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换来了他们的一阵阵感叹,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我问他们的感受,最后我让他们进行总结:黄晓文保堤的举动是爱国爱民的精神体现。这不仅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洪水的波涛汹涌,也让学生更加深刻感悟教材的中心思想。
三、折叠独立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丰富表达
让学生独立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在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时,他们要么照本宣读,要么就是偏离文本。这时老师可以借助“图示支架”来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发展学生语言的倾听、理解和表达能力。
我在教授《学与问》时,首先介绍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有论点和论据,而论点就是阐述作者所表达的观点,论据就是论证观点的材料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进而引导道理论据中的关键词“名言”,事实论据中的“事例”。所以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提示围绕本文论点“勤学好问”还搜集了其他很多的名人事例和名人名言。除了文中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同学们还列出了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蒸气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宋濂跋山涉水去向老师求教等故事等。同学们提供一些道理论据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等名言。课上同学的发言自然变得丰富起来。
四、折叠合作学习,让学生的表达更准确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文本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船长》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将学生带入文本,找到学习的线路就是通过聆听命令,感悟人物。
1.播放录音,品析第一次命令
(1)船长的声音:“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船长是怎样下达这个命令的?(大声吼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当时局面混乱)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2)指名读船长的命令,除了大声吼,你还能听出船长怎样的语气?(果断、不可违抗……)船上只有60个人吗?(不是,实际上船上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读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感动、敬佩,船长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设计意图:创设出一个能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人们(不仅是船长)的各种表现,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2.播放录音,品析第二次命令
(1)播放船长的第二次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2)个别朗读船长的命令,读出威严与震慑力。
船长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是“诺曼底号”展开自救的时间十分紧迫,仅仅——学生续:(20分钟)
(3)分角色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
怎么读?(快速而有力)为什么?(提醒学生快读,急促而有力,争分夺秒)从这段话你又看出这是一名怎样的船长?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播放录音,品析第三次命令
播放船长的第三次命令:“快救克莱芒!”
问: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关爱孩子)
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都在讨论中确立答案和情感:在自救整个过程中,哈尔威船长始终没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感受十分准确。
五、运用支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支架。
二是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支架。作为教学手段,只有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支架式教学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选择什么类型的支架还应依据具体的文本作深入、细致的思考。
三是应科学把握支架撤离时时机和策略。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移给学习者自己,因此支架搭建之后,最终是要撤离的。支架撤离的策略也应针对教学过程中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这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把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珊.《简析支架式教学》.《中外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3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