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漂泊意识

时间:2024-05-11

张耀元

【摘 要】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所著作的诗歌被后代文人广为推崇且流传至今。杜甫一生作诗累积约有3000多首,其中大约有一半的诗词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在杜甫的暮年时期,由于其在官场上遭遇的失利与不幸,使其被贬并过着流浪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因此,在杜甫诗歌的创作后期,往往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漂泊意识。本文中主要对杜甫诗歌中漂泊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总结,从而进一步对杜甫诗歌中漂泊意识的代表意蕴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杜甫;诗歌;漂泊意识;解读

在杜甫大部分的诗歌创作中,其往往是以社会写实为主,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文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存在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杜甫的暮年时期,由于官场险恶,使得其被迫贬职而过上了一种漂泊的生活,因此,在杜甫诗歌的创作后期,我们往往可以看出一份强烈的沧桑感与漂泊感,这种漂泊意识与其内心的爱国意识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对社会又爱又恨,又关心又逃离的情怀。虽然后来杜甫从官场全身而退回归田园生活,又过上了一种平淡而又幽静的生活,然而,就算是远离官场的他依然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在努力忍耐自身漂泊痛苦的同时,来用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并全力反抗绝望。

一、杜甫诗歌中漂泊意识的形成原因

1.时代环境的影响

在杜甫的一生中,亲身经历了盛唐与中唐这两个重要的时期,并以历史上重要的安史之乱作为唐朝关键的转折点,同样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大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盛世逐渐走向衰弱,百姓生活也变得困苦不堪。而造成杜甫诗歌中出现漂泊意识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作用。正是因为这种社会动荡、山河破碎的社会外力的影响与推动,使得杜甫不得不踏上了一种远离故乡,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从杜甫诗中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形态所发生的剧烈变化,使得杜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漂泊历程,其在漂泊过程中所感触到的各种伤痛与艰辛,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冲击,使得其把自己思乡漂泊的浓烈情怀在诗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2.生活状态的影响

经过长时期的漂流之后,虽然也获得了四方朋友的一些帮助,但是杜甫的生活还是过得非常的穷困潦倒,且其经常会陷入到一种极寒交困的局面。然而,由于杜甫本身是一个不愿向生活俯首低眉的人,生活的穷苦与自己的追求形成一种非常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进一步的加重了杜甫心中的悲苦情怀,这种颠肺流离的生活让杜甫对社会的底层群众有了一种更加亲近的了解与接触,也正因此,才让他形成了一种与底层人民患难与共的情怀。例如在杜甫诗“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依据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杜甫内心对于这种寄人篱下漂泊生活的无奈,这种穷困潦倒与从前生活之间的落差,精神生活被压抑、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等种种原因使得杜甫诗歌的漂泊感一览无遗。

三、杜甫诗歌中漂泊意识的代表意蕴

1.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旦踏上了漂泊的旅程,就象征着其必须要远离故乡与亲人而独自流浪,所以说,在大多数的漂泊诗歌中,其往往都会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一般来说,杜甫诗歌中的思乡情怀,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那种孤独感,更多是因为在他不断地遭受挫折之后,远方的故乡与现在的生活状态就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家乡的温暖使得的流浪外向的凄凉感更加深刻,而随着在外漂泊的日子越久,这种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深。例如,我们从杜甫诗“望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一句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杜甫心中有家不能回的苦闷,以及在外乡漂泊的寂寞。对于一个“漂泊诗人”来说,故乡的温暖,便是其在凄苦生活中最大的一个心灵寄托。这种故园难回的苦闷,让杜甫的诗歌中的沧桑感与漂泊感也更加凝重。

2.对自己壮志未酬的失落感

杜甫是一个充满政治抱负的人,在经历生活动荡与社会转折之前,其内心对于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十分坚定的。然而,官场的失利使得其内心非常的迷茫困惑,并且不得不踏上了远离故乡而四处漂泊的生活。不过,虽然遭到了贬斥,杜甫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仍旧表现出了自己的理想愿望。例如,在“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一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触到杜甫内心对于回归故乡的渴望,以及对于自我价值和政治抱负实现的热切盼求,他把自己的归乡情怀寄托在了向北飞的归雁身上。然而,现实的残酷使得诗人的内心世界一直处于一种挥之不去的漂浮状态中,就想一颗没有根的大树一样,这场漫长的漂泊历程让杜甫经历了一次悲惨的精神苦旅。他既对故乡万分思念,同时也想要再次回归朝堂之上,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归乡无路、仕途无望,就进一步导致杜甫的诗歌里充满了一种壮志未酬的失落感。

3.对生命流失迅速的无望感

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对杜甫的物质生活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杜甫的精神支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这就使得其对于生存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产生了一种迷茫与困惑的感觉,远离故乡与仕途败退的双重打击,使得杜甫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个温暖的住所,在精神上也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寄托。安史之乱后战争连年不断,杜甫在“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一句中,不仅全面的展现出了自己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对生命流失的迅速而产生一种无望感,可见,穷困潦倒的生活和精神的压抑使得杜甫的身心都遭到了不小的影响与摧残。而在“死为殊方鬼,头白兔短促。”一句中,则清晰的表达出了其内心对于生命衰谢的惆怅和自身年老多病的感伤。

4.对黎民百姓感同身受的关怀

从杜甫的诗歌中,我们不仅能够充分的感触到其敢于直面悲苦生活的一种人生态度,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其对于黎民百姓的一种感同身受的关怀,忧国忧民是杜甫的一个重要象征[5]。虽然说,社会的动荡与转折使得其不得不对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然而,在流浪的过程中,杜甫独自承担者远离故乡的伤痛,并努力坚守着其内心的操守,清醒的面对现实,对百姓的穷苦生活深感痛心。他对于人民的生活与社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虽然说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得杜甫的内心悲痛不已,然而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杜甫还能强忍自己内心的悲痛而关心穷苦大众,是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情怀,这也是他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

在杜甫诗歌的创作后期,我们往往可以看出一份强烈的沧桑感与漂泊感,这种漂泊意识与其内心的爱国意识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对社会又爱又恨,又关心又逃离的情怀。杜甫诗歌中的漂泊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对自己壮志未酬的失落感、对生命流失迅速的无望感以及对黎民百姓感同身受的关怀等方面,我们从杜甫的诗歌中,不仅能够充分的感触到其对于漂泊生活的那份悲苦情怀,同时也能深刻了解到其对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那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毛雄雄.论杜甫诗歌中的漂泊意识[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3):250-251

[2]张丽娜.杜甫后期诗歌的漂泊意识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4):5-6

[3]祁福雪.论漂泊生涯中杜甫的人生追求[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68-70

[4]杨映红.走近上元年间的杜甫——探杜诗的佛道思想[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0-105

[5]熊鑫.唐代文人的客寓意识——以杜甫为切入点[J].西江月,2012,(21):108-1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